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首次“海外译者开放日”,邀请来自多个国家的汉学家和青年译者到社参观、交流、座谈。

人文社海外译者开放日合影
十月末的北京,秋意渐浓。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乌克兰、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汉学家和青年译者陆续抵达位于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的人文社。这是人文社自朝内大街166号乔迁以来,首次面向海外译者群体举办开放交流活动。
朝内大街166号,这个在中国文学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址,自1951年以来一直是人文社的所在地。这座朴素的办公楼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的发展,更见证了无数文学经典的诞生与传播。而今,人文社带着这份厚重的文学记忆,在新址延续着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使命。
文学的邀约:从历史到现在
“来读,来译,来看文学新世界”,这是人文社首次“海外译者开放日”的主题,也是人文社向在京海外译者发出的邀请。此次到访的译者中,既有资深翻译家,也有初露锋芒的翻译新秀;他们或是专攻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或是致力于当代中国文学的译介。尽管背景各异,却都怀揣着同样的热忱——让中国文学被世界更多读者看见。
当天,在人文社副总编辑赵萍的陪同下,到访译者从朝花夕拾阅读文创咖啡供销社出发,开启了人文社社史馆、版本库的探访之旅。

译者参观社史馆

人文社副总编辑赵萍讲解社史馆珍贵手稿墙
人文社社史馆陈列着珍贵的手稿、历史照片与经典版本,讲述着人文社七十余载的文学耕耘。而版本库则存放了人文社自建社以来所有已出版的图书版本,以及古今中外大量的珍贵图书及文献资料。在这里,海外译者看到的是跨越时间的文化记忆与精神传承。
文学的对话:在交流中相遇
随后的座谈会在人文社八楼会客厅展开。没有刻板的发言,没有固定的议程,更多的是译者与编辑之间自由而真诚的思想交流。

译者与编辑座谈会现场
意大利译者李莎(Patrizia Liberati)是资深中国文学翻译家,曾译介莫言、贾平凹、李洱、刘震云等多位作家作品。她回忆起自己多年与人文社的交往,表示这次“回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让她倍感亲切。
美国译者陆安德(Andrew Rule)则代表了年轻一代的译者,他目前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当代中国文学翻译,他正在翻译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
西班牙译者夏海明(Agustín Alepuz Morales)是一位长期致力于中国科幻文学传播的汉学家。他曾翻译刘慈欣《三体》第三部、宝树《三体 X·观想之宙》等作品,并参与“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项目的翻译。他在会上表示,自己已创办新出版社,未来将出版更多中国文学的西班牙文译本。
意大利译者乔影(Giovanni Ruscica)来自意大利西西里,是米兰大学博士生、北京大学高级进修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他正在将《西游记》杂剧译为意大利文。
乌克兰译者卡佳(Kateryna Danylova)在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工作,同时是一位记者和译者,她最近正在关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来自韩国的北大博士生庾舒煐与来自马来西亚的黄文颖也从青年译者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庾舒煐认为,女性作家的书写和青年作家的多元表达值得更多海外关注;黄文颖则介绍了马来西亚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情况。
活动当天,人文社当代文学、青年文学、外国文学及《当代》杂志等编辑室的编辑代表与海外译者展开了热烈交流。他们介绍了人文社近年的重点出版与创作动向,分享了新生代作家的写作特质,也围绕作品翻译与海外传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
文学的延伸与未来


海外译者开放日活动现场
此次“海外译者开放日”不仅是一场面对面的交流,更是一种文化互信的建立。它让海外译者走近出版社的编辑现场,了解文学出版的幕后过程,也让中国编辑听见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回应与期待。

海外译者与人文社编辑交流

人文社编辑向海外译者推介图书
此次开放日活动将作为人文社推动“文学走出去”工作的系列举措之一。未来,人文社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举办“当代作家对话海外译者”“中国文学翻译工作坊”等活动,形成常态化的国际文学交流机制,持续打造作家、译者与编辑的沟通平台。正如一位译者所言:“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重新理解中国的过程。”从朝内166号到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人文社始终在延续同一个信念——让文学走得更远,让世界读懂中国。
(供稿:张聪聪 一审:张聪聪 二审:孙珏 三审:张维特)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