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非遗里的中国》出版 助推非遗研学项目落地
肖颖 | 2024-07-09
收藏

图片5.png

7月6日,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非遗里的中国’阅读分享会”在第十四届江苏书展现场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戴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兆群,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民俗学会理事李牧,伦华教育创始人、总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曹伦华等专家学者,山东接力教育集团总经理唐坚,山东接力教育集团济南分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孔凡举、总策划陈广运等嘉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张鹏等主办方领导出席活动。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陈祝峰主持。

围绕如何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等话题,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片6.png

戴珩从国家政策层面、社会层面畅谈了非遗的传播。他谈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极好载体,体现着我们民族优秀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非遗里的中国》日历手账,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本最优秀的以农历纪年的非遗普及性著作。它的封面是中国红,以舞龙的图案作为主要设计元素,材质是中国传统棉织技艺布料,以金坛刻纸作为内封,正文中选取了300多个非遗项目,用十分高清、优美的图片展示了中国非遗的巨大魅力。《非遗里的中国》能够引领孩子通过了解身边的非遗,打开一个文化视角、一扇文化之窗,从而渐渐抵达中华文化最广阔、最深厚、最有力量、最有魅力的部分。”

图片7.png

杨兆群以非遗匠人的身份,分享了从事非遗传承事业的心得感悟、创作百米长刻纸巨作《大运河》背后的故事,他认为:“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不断学习,对老一辈艺术家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另一方面要挖掘它背后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分享在学校传播非遗知识的实践经验时,杨兆群说:“传承非遗,需要守正创新,需要传播文化,更需要从孩子抓起。在参与为孩子们普及非遗知识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无数感动与惊喜,也对传承和弘扬非遗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在讲解金坛刻纸时,播放一段生动的刻纸视频,就能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一张平平无奇的纸,在一双双巧手下如同被施了魔法,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开始追问关于金坛刻纸、关于传统文化的种种问题。”

图片8.png

李牧认为:“现在青少年都喜欢在网络上获取知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希望我们的非遗读物也能以全媒体的形式展现,让今天的青少年更有兴趣去重新打开书本,去认识理解非遗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后还介绍了青少年文化读本《非遗看中国》的创作初衷和理念。

图片9.png

曹伦华从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开设非遗课程和非遗实践活动的角度,谈了如何在中小学普及非遗文化。他结合外国语学校的特点表示:“非遗文化在外国语学校当中尤其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华夏根基’,其中华夏根基就包含着非遗文化。当一个学生走出国门,他内里一定要具有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才能成为一个立体的人。”

图片10.png

活动最后,张鹏进行了总结发言,并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发展规划。他说:“未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会把‘非遗里的中国’系列的影视版权节目资源,包括采访手记、匠人资源等,融入整个教育体系,设置成国家级教育课程,真正让非遗进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进入孩子的心里。”

图片11.png

接下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将推出非遗研学项目,让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持续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做出新的尝试和努力。

供稿人:焦 翊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