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全谱》:让4000多座中国古塔有个“谱”
李莹晖 | 2025-02-24
收藏

中国现存有多少座古塔,真的很难统计。自古至今,中国的古塔散落在神州大地的寺庙、山崖、村落甚至山林里、石窟中。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岭南文化专家陈泽泓的著作《中国古塔全谱》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用近30年的时间收集了中国的4000多座古塔,并历时15年一一绘制塔型、标注每座古塔的信息。从此,中国古塔就有了“谱”。

image.png

从青丝到白发,手绘4000多座中国古塔《中国古塔全谱》所收入的都是1949年以前所建的塔,也收入个别已废失或复建的有较大影响和特色的古塔。每座古塔均设条目文字说明,条目以古塔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县分类进行排列,内容包括塔名、地点、建塔(含重建、重修)时间、基本形制、高度等要素。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有突出特色的予以点明。古塔的信息是作者从大量的地方史志、文物资料中获取,核以网络资料慎重考证,甚至每座塔所在的行政区划地名因历史原因变动和当代频繁的区划调整而费力核查、力求准确。

与其他以照片作配图介绍古塔的书不同的是,这本书里的4000千多座古塔都是陈泽泓手绘,作者采用黑白线条,以白描方式表现中国古塔,追求与传统古塔相配的韵律之美、典雅之美的视觉效果。作者没有系统学过画画,其画画“功底”是小时在家中对其画家父亲创作时的耳濡目染,以及中小学美术课的训练,更多是来自于自身喜爱与后来一直坚持不断的实践,而后就是边学边画,透视、构图、布局全是自学而成。作者没有团队也没有学生,30多年来,从搜集资料到手打文字、手绘这4000多座塔,全靠一己之力完成。在二三十年前资料匮乏、网络手段欠缺的时候,除了实地考察之外,其数据多是靠出入图书馆查找资料及搜寻报刊获取古塔资料,成书的艰难可想而知。但作者从不言苦,乐在其中,从青丝画到白发。对于为何要选择白描绘塔而不采用照片,作者表示,白描能用简洁的线条清晰地展现塔的结构和形态,不使用色彩,而完全依靠粗细、长短、曲直、疏密的线条展现画面,使得整幅作品具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感。

古塔演化与中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古塔全谱》比较系统全面地揭示了中国古塔在演化过程中,由于功能与形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古塔中的历史、宗教、建筑、艺术、哲学、美学、民俗学等许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见微知著,读者也能从这4000多座古塔中一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譬如,历史上高层建筑的古塔,其内部结构是决定其稳固度与寿命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古塔建筑技术中一个聚焦点。从图谱收集的古塔数据,有助于分析古塔结构演变。从书中对其中最为复杂又稳固的穿壁绕平座式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后,可知此塔式在历史上只出现于宋代、明代,且分布不广,不为古塔研究者所重视,本图谱收集了全国穿壁绕平座式楼阁式砖塔共19例,仅分布于三省:广东13例(分布在珠江流域的广州河源、惠州、东莞、韶关、肇庆、中山等市),江西5例(4例在赣州,1例在九江),河北1例(在衡水)。建塔时代只在宋及明代。各省之后不再出现此类结构的塔。与广东毗邻的广西、福建、湖南等其他地方均未发现此类塔。此类结构的古塔为何只出现在这一时期,分布地点如此集中,河北一例又因何而来,这一现象就值得研究。

又譬如,在对4000多座古塔的研究中发现,古塔的形制特色,呈现出地区性文化差异。四川的多层高塔特别多。图谱收集的四川古塔,有11层塔3座、13层塔25座、14层塔3座。达州真佛山双塔,竟分别为18层和20层。广东汕头的潮阳灵光寺舌镜塔,是唐高僧大颠墓塔,为无刹钟式石塔,此塔式与敦煌石窟中唐代壁画中的窣堵婆塔、现存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志远和尚墓塔相比,可窥其具唐塔遗风,问题是何以传入广东只有一例。而在福建现存僧塔中,此塔式自唐至清末民初不断延承。对此现象的研究,或有助于梳理佛教在东南沿海传播轨迹。从某种特殊塔类的分布,可借以分析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楚雄彝族自治州村落中普遍建有井塔,反映了少数民族对水井特别爱护及其对佛虔诚纯洁的崇敬。惜字塔在许多省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四川、湖南、台湾等省最为集中,重庆、江西渐次,是一种文化风俗景观。从惜字塔的建塔时间及分布上作宏观研究,有助于分析儒家文化的流播轨迹。

image.png 

《中国古塔全谱》出版后,陈泽泓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而是继续搜集资料,描绘古塔,他要在原有基础上再补充出版修订版。作者表示,预计还要画5年,一方面要把初创时画得不够好的塔重画,二是竭力把中国的古塔画全。通讯员:李莹晖)

(一审:王双双,二审:倪成,三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