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载道传精神 社馆联动谱新篇——《百姓谁不爱好官:焦裕禄的故事》新书发布会暨大象出版社与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郑举行
魏代萍 | 2025-04-16
收藏

‌ 2025年4月15日上午,《百姓谁不爱好官:焦裕禄的故事》新书发布会暨大象出版社与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大象出版社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人员有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名誉主席、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名誉馆长焦守云,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党委副书记董亚娜,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研学陈列科副科长郭冬,中原传媒股份公司董事、总编辑董中山,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部负责人、历史学科负责人贺现峰,大象出版社总编辑张彩红,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孟建华,大象出版社相关中层干部、党员代表、工会代表以及本书责编等,会议由大象出版社总编辑张彩红女士主持。焦裕禄同志家属代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代表、文化界、教育界、出版界、媒体代表及党员群众代表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红色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时刻。

微信图片_20250416161748.jpg

一、新书揭幕: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上午10时,在全场瞩目中,焦守云女士、董亚娜女士、张得水先生、贺现峰先生、董中山先生、张彩红女士共同为新书揭幕。红绸滑落之际,封面上的焦裕禄同志肖像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写下的诗句“百姓谁不爱好官”相映生辉,引发现场热烈的掌声。‌

以新书出版为契机,大象出版社与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于构建红色文化传播新生态。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党委副书记董亚娜和中原传媒股份公司总编辑董中山签署战略协议,合作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通过信息内容、资源平台等多方面的相互借助,在党建共建、图书出版、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焦裕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这种社馆联动模式,让沉默的文物成为“会说话”的教材,藤椅上的凹痕、自行车上的锈迹,都将通过数字技术走进青少年课堂。

焦守云高度评价这次社馆联动,指出大象出版社与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因这本书而结缘,进而实施战略合作,这对双方来说,都是“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重要举措。纪念馆珍藏的九十余件焦裕禄遗物、一百多份工作手稿,是历史的见证;出版社打造的精品力作,是时代的载体。相信双方的合作,能为焦裕禄精神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多维阐释:焦裕禄精神的当代价值‌

1. 出版人的文化担当‌

中原传媒股份公司董事、总编辑董中山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百姓谁不爱好官:焦裕禄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生动诠释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核。董总强调大象社与纪念馆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将立足焦裕禄精神“实物教科书”与“文化传播者”定位,将整合馆内珍藏的大量文物资源和大象社四十多年的出版经验,在红色文化传播、数字化平台建设等领域深度合作,打造党建共建与课程开发等多元产品,以更多的精品助力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建设。

2.纪念馆的教育实践‌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党委副书记董亚娜动情分享道:“这本书里,没有枯燥的说教,只有真实的力量。”书中对焦裕禄“只身赴兰考”“藤椅扛病痛”等细节的描述,与展厅陈列的自行车、藤椅等实物形成时空呼应,将焦裕禄还原为可亲可敬的普通人,为青少年提供了“成长的答案”。董书记还透露,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将推出“焦桐树下的思政课”,并邀请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带着书本实地打卡,在历史场景中感悟“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的精神密码。

3.家属视角的生命叙事‌

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手持新书深情发言:“父亲离开我们已近六十一年了”,但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特别肯定了编写团队挖掘焦裕禄青年时代故事的价值,指出书中结合九十余件遗物、一百多份手稿及文物图片,让精神传承“可触可感”。焦守云强调,焦裕禄“到群众中找办法”的实践观是永不过时的时代密码,她呼吁以出版与文博合作,续写“人民公仆”的精神答卷。

4.博物院的展览宣扬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高度肯定了这本书的现实价值与意义,他指出书中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的结合很好地展现了鲜活的焦裕禄形象‌,宣扬了焦裕禄精神。河南博物院曾通过三次主题展览(1966年“毛主席的好学生”、1970年“革命事迹展”、2019年“人民呼唤焦裕禄”),从不同历史维度生动呈现焦裕禄精神演进史,不断推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新范式。他建议相关单位可以一起合作,有效整合这些有温度的实物,辅以数字技术,与中小学思政课深度融合,推动焦裕禄精神进校园、进心灵,让红色教育既有历史厚度又富有青春气息。

5.教研员的课程设想

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部负责人贺现峰认为该书通过“牛棚请教群众”“骑自行车丈量兰考”“一把带窟窿的藤椅”等场景化叙事、老照片与“小小档案馆”等可视化设计,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和感染力,将焦裕禄的成长轨迹与精神内核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的故事。他建议以跨学科治沙案例教学、“重走奋斗路”研学以及开展焦裕禄同志纪念馆AR课堂等实践路径,让焦裕禄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等精神在青少年的实践活动中扎根并传扬。

6.撰述者的创作分享

本书作者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研学陈列科副科长郭冬回忆,曾有中学生在纪念馆藤椅展区感慨“课本里的肝病竟如此真实”,这更加坚定了他将历史化为鲜活生命的创作信念。他通过考证泛黄的县志档案、还原焦裕禄治“三害”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细节,将焦裕禄亲民爱民、迎难而上的精神具象化,如“用铁脚板丈量沙丘”“骑自行车勘测盐碱地”等场景,引导青少年厚植情怀、践行担当,让焦裕禄精神火种代代相传,让青少年通过文字的叙述触摸到跨越时空的赤子初心。

微信图片_20250416161755.jpg

三、知行合一:党建活动深化教育实效‌

新书发布会后,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一场以“知行合一”为主题的党建教育活动在焦裕禄精神沉浸式体验中展开。焦裕禄之女焦守云以“我的父亲焦裕禄”为主题以“家风里的精神密码”为内核给在座的党员讲授了一堂生动的专题党课。此外,党员代表结合新书分享实践感悟,推动红色教育从“入耳”走向“入心”。

1.‌沉浸党课:从“家风密码”触摸赤子初心‌

焦守云以女儿的视角,通过“看白戏”“卖酱菜”等鲜为人知的家风故事,还原了焦裕禄“把心挂在胸膛外”的人民公仆形象。她深情地回忆焦裕禄生前对子女们严苛却不失关爱的父亲形象。结合“衣服打补丁”“研发卷扬机”“立《干部十不准》”等细节,她提炼出父亲留下的“三堂人生课”:在“取舍课”中,焦裕禄果断放弃留城机会奔赴当时一穷二白的兰考,很好地诠释了“人民需要就是最高选择”;在“担当课”中,他顶住压力通过刻苦勤学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卷扬机,践行了“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以及“科学求实的实践精神”;在“传承课”中,焦裕禄临终赠予大女儿手表与《毛泽东选集》,留下“为人民工作”的精神火种。现场听众在焦守云的缓缓叙述中,重回到那个风沙弥漫却信念如炬的岁月,深刻体悟到“做人讲感情,做事讲担当”的赤子情怀,更深刻地理解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核。

2.‌学思践悟:青年党员锚定新时代精神坐标‌

党员代表孙志莉结合新书内容,以“焦裕禄精神的当代回响”为主题分享感悟。她聚焦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厂研制新中国首台双筒卷扬机、带领兰考人民科学治理“三害”等事迹,解析其精神内核:亲民爱民是情感基点,艰苦奋斗是行动基底,科学求实是方法论支撑。面对台下青年党员,她发出倡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要以焦裕禄为镜,照初心,正言行,明担当。做走在行业领域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汇聚排山倒海的青春力量。现场听众以热烈的掌声积极回应。

最后,主持人张彩红总编宣布将以此次新书发布为契机,联动书籍、影像、实地研学等多元载体,打造“可触摸的精神课堂”,推动焦裕禄精神从历史丰碑转化为新时代做事创业的行动指南。

(供稿:王茜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