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长河中,每一位大师的成长都伴随着独特的轨迹与动人的故事。当代艺术巨匠蔡国强以其独树一帜的火药艺术闻名于世,而他的艺术生涯,与日本磐城这座海滨城市紧密相连。
2025年4月26日,泉州“175艺术空间”为公众呈现了一场承载着深厚情谊与艺术记忆的主题展《天空巨人:蔡国强与磐城的故事》。该主题展由吴红虹女士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同时,同名书《天空巨人》中文简体版也迎来首发,为观众揭开一段跨越山海的传奇友谊与艺术共创。
【艺术寻根:泉州“175艺术空间”——梦起航的港湾】
泉州“175艺术空间”(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175号),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记忆的传统老宅,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1986年,蔡国强和太太吴红虹在此地——当时还是吴红虹父亲开的杂货铺——举办了一场为期三天的艺术展。这场展览成为他们面向公众的艺术出发点,为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石。如今,这里改建成艺术空间,带着与国际艺术对话的愿景,再次迎来了蔡国强与磐城的故事的回归。
1986年,蔡国强与吴红虹在泉州中山中路175号、吴红
虹父亲经营的杂货铺(“175艺术空间”前身)举办首次艺术展。
(蔡国强工作室提供)
从这里出发,蔡国强走向了日本磐城,走向了纽约,走向了世界艺术的舞台;如今,他带着丰富的艺术成果和真挚的情感回归故里。这种 “远行与归来” 的循环,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成长的轨迹,更是艺术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生动写照。
2025年,“175艺术空间”实景图
【磐城岁月:艺术与友谊的双重丰碑】
蔡国强曾于1986—1995年在日本学习、生活、创作、举办展览,磐城是蔡国强艺术生涯中的 “第二故乡”。磐城市立美术馆的《来自环太平洋》展览是蔡国强在日本的第一个公立美术馆个展,这对当年资金有限、想象力无限、创作激情澎湃的年轻艺术家而言,充满了挑战和机遇。而志贺忠重,作为艺术家伯乐,组织磐城志愿者们来帮助蔡国强实现梦想:从挖沉船到种菊花(给观众喝菊花茶以更好地观赏美术作品),再到支持太平洋海上的“地平线计划”——大力动员市民参与购买导火线(凑齐5000米长的导火线),还让宣传员沿海广播,呼吁沿海的市民在爆破的瞬间关灯以观看“地平线计划”……蔡国强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得以肆意驰骋,要感谢志贺和当年志愿者们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蔡国强与磐城的故事还通过磐城海边的古沉船走向世界。在“地平线计划”十周年之际(2004年),蔡国强用志贺忠重和“磐城团队”挖出的另一艘沉船,结合数千件德化白瓷创作的《回光——来自磐城的礼物》,在2004—2014年,呈现于蔡国强的一系列个展中,从华盛顿史密森尼国家博物馆群的赛克勒美术馆,到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哥本哈根林冠艺术基金会等,脚步遍及全世界。艺术的无国界,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和见证!
蔡国强移居美国后,一直没有忘记支持他走过艰难岁月的朋友们。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后,他义拍作品、帮助磐城的友人们。志贺和“磐城团队”用这笔资金重建了家园并回馈社区,开启了“万株樱花种植计划”(即“磐城万樱”),希望用满山的樱花为受灾的家园带来正能量。蔡国强感动于友人们的用心,和他们一起在万樱山上建立了“回廊美术馆”,将万樱山变成一座室外艺术公园。
磐城回廊美术馆展出蔡国强与“磐城团队”三十年来的故事图片,
以及当地孩子们的画作。(蔡国强工作室提供)
磐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令人难忘。蔡国强从2017年开始邀请志贺和“磐城团队”到其美国新泽西的住处创建“磐城庭园”——除了疫情期间,这个候鸟行动未曾断过。
故事还在继续。2023年,磐城海岸边,当年“地平线计划”的原址上,白天烟花《樱花满天的日子》成功实现,留下了美好又令人难忘的瞬间。
日本作家川内有绪将蔡国强与志贺忠重及磐城友人们的故事写进书里。2025年1月,由林祁、商钟岚和大梧美代子翻译的《天空巨人》中文简体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把这些故事带给中国读者。
《天空巨人》中文简体版书籍封面
【主题展亮点:六大展区,全景式呈现传奇友谊与艺术共创】
此次主题展以200余张珍贵照片,通过六大展区全景式呈现蔡国强早年在磐城的艺术历程。第一展区“‘革命根据地’磐城”展示了他早期的雕塑与火药画作品,这些作品见证了他艺术风格的萌芽。
1992—1993年,蔡国强与早期的火药画作品,磐城。(蔡国强工作室提供)
第二展区 “地平线与来自环太平洋” 展出了环太平洋海上爆破实景图、磐城海岸爆破“地平线计划”。
1994年,“地平线”项目在磐城海上爆破实景图。(小野一夫摄)
第三展区“回光:世界的磐城”展示了《回光——来自磐城的礼物》实景图,呈现了磐城对蔡国强在世界艺术活动的影响。
2004年,磐城的友人们在海边挖出另外一艘沉船,
为蔡国强即将开幕的个展做准备。(蔡国强工作室提供)
2010年,《回光——来自磐城的礼物》于法国尼斯当代美术馆
装置一景。(小野一夫摄)
第四展区 “大震灾海啸到万株樱花”展示了回廊美术馆(SMoCA)的草图和实景图等,记录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蔡国强支持磐城朋友们进行的“万株樱花种植计划”,展现了艺术在灾难后的治愈力量。
2013年,蔡国强在磐城“万株樱花种植计划”的山上,
画下回廊美术馆(SMoCA)的草图。(辰巳昌利摄)
2013年,磐城樱花(“万株樱花种植计划”)掩映下的
磐城回廊美术馆(SMoCA)。(蔡国强工作室提供)
第五展区 “磐城园在新泽西”,展现了自2017年开始,磐城友人们每年如候鸟般飞来,在蔡国强新泽西乡下的家园建造一座由磐城友人共同完成的“磐城庭园”的过程——最大限度“还原”了磐城的一花一草。蔡国强动情说道:“只要是磐城人建造的庭园,就是磐城庭园。我希望今后在这里创作时,能感受到‘磐城’就在身边。”
磐城庭园如画的风景,是蔡国强与志贺忠重、“磐城团队”友谊的象征。
(蔡国强工作室提供)
第六展区“樱花满天的日子”,展示了2023年蔡国强在磐城四仓海岸边实现白天烟花《樱花满天的日子》的图片,以黑色“海啸”和白色“纪念碑”哀悼遇难者,通过在空中绽放的满天粉色“樱花”传递希望。
2023年6月26日,《樱花满天的日子》在磐城海岸呈现,这是日本首次白天烟花表演。
蔡国强再次回到四仓海岸实现项目,致敬三十五年来历久弥新的友谊,献给曾遭受大地震重创的磐城,更点燃对未来的希望。(图片由蔡文悠摄)
据悉,本次主题展展出时间为4月26日至6月25日,仅在泉州“175艺术空间”,不会巡回至其他城市。
主题展现场
【《天空巨人》中文简体版发布,该书获日本第十六届开高健非虚构文学奖】
与主题展同期,《天空巨人》中文简体版亦在“175艺术空间”亮相。书中除了记录蔡国强与志贺忠重合作实现蔡国强艺术创作,以及各自的人生历程,还以群像的方式讲述了“磐城团队”成员们的故事,特别是他们在福岛核事故前后的经历。这些故事能给处在浮躁迷茫人生中的读者以一剂清醒内心、勇敢找寻生活目标的“药方”。
主题展开幕式当天下午,作者川内有绪在丰泽区图书馆举行的座谈会上,和读者分享了《天空巨人》的创作经历和书中故事,并与本书主要译者林祁、泉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郭培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盈蓓展开了精彩的对谈,让读者深入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和艺术创作的细节。
《天空巨人》座谈会现场
对谈中,川内有绪笑着说:“其实当时只是想写一篇不太长的报道,所以去采访的。那天本以为他们只能腾出一两个小时,结果采访进行了一整天,因此那时对蔡老师和志贺先生的故事便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最后变成以三年时间的跟踪采访来完成一本书,以两人之间的那种‘连接感’去写。”同时特别感恩地提到:“很多人可能会忘却自己早期的一些活动地点和人,但蔡老师不一样,他是会一直记在心里的(指磐城和磐城的人们)。”
本次对谈主持郭培明在现场表达:“书里的故事真的很有意思。里面有一段说到,蔡老师在磐城举办首次个展,当时不懂艺术的志贺先生来买了七幅画,那会儿蔡老师还没出名,便以为是志贺先生喜欢他的作品,于是十分激动地上前打招呼,结果志贺先生说是受朋友委托来买画的,他不懂艺术,但蔡老师听了也不觉有什么,大笑起来。我想,就是两个人的坦诚和真诚,让他们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互相成就。非常感谢川内老师为我们记录下这么珍贵的回忆。”
林祁作为蔡国强和吴红虹的“老”朋友,是国内首个采访他们的记者,彼此间友谊深厚。她很激动地说:“日文原版的封面是一艘船,中文简体版的封面是白天烟花的樱花,这就是蔡国强的‘船’和‘樱花’。他有像船一样走向世界的勇气,又有像樱花一样的浪漫,跟时间、火药点燃的瞬间‘斗争’,这是诗人一样的情怀。”
对文化、艺术与城市之间的关联有着深入研究的朱盈蓓认为:“我们一直在说艺术创作要靠什么,你的审美品位要靠什么,靠的就是你的人生经验。一段一段的经验积累下来,它们变成了审美经验。蔡老师用他的方式回溯并叩问了千年哲学、美学的永恒话题,时间和空间,再用他的艺术形式回溯自己从哪里来,告诉大家‘我’的故乡在哪里。”
当AI与宇宙成为当代艺术的焦点,蔡国强却在此时选择回望起点,那个用火药点燃东方与西方、个体与群体、土地与天空的时代——能否在科技狂飙的当下,唤醒人们对艺术本真与人性温度的珍视?
延展阅读:
泉州“175艺术空间”介绍
泉州“175艺术空间”是一个集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该中心不仅是一个艺术展览场所,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75艺术空间”的前身是蔡国强夫人吴红虹的祖屋。1986年,蔡国强和吴红虹在这里举办了他们人生的首次公开艺术联展,这次展览不仅在古城引起了轰动,也为他们日后的艺术事业奠定了基础。
此外,“175艺术空间”还承载着泉州古城的珍贵记忆与文化底蕴,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老宅。
(供稿:云舒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