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艺术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承载着西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7月19日—22日,陕西渭南市秦腔剧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黄河华山家在渭南”经典传统剧目晋京展演周,这一文化盛事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渭南市秦腔剧团创立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作为陕西省重点文艺院团,该团在75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培养造就了余巧云、张彩香、闫瑞民等一批享誉西北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此次展演精选的四部大戏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
为保障演出质量,渭南市秦腔剧团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精心准备。在剧目选择上,既考虑了艺术性,也兼顾了观赏性;在演员阵容上,既保留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精髓,又注入了新生代的创新元素;在舞台呈现上,既保持了传统戏曲的写意风格,又适当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
《游龟山》原名《蝴蝶杯》,是秦腔传统剧目中的经典之作。该剧通过田玉川与胡凤莲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剧中“蝴蝶杯”这一信物的设置极具象征意义,既推动了剧情发展,又暗喻着爱情的忠贞。在表演艺术上,该剧融合了秦腔特有的“苦音”唱腔,将人物内心的悲愤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次由李淑芳、刘秀丽领衔主演,两位艺术家深得肖派、余派真传,其表演既保持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铡美案》作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以其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鲜明的道德主题深受观众喜爱。该剧塑造了包拯这一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通过“铡美”这一戏剧高潮,展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进步思想。在艺术表现上,该剧集中展示了秦腔花脸、青衣、须生等行当的表演特色,尤其是包拯的唱段,充分展现了秦腔高亢激越的艺术特点。《秦香莲后传》作为《铡美案》的续篇,着重刻画了秦香莲这一传统女性形象。该剧通过秦香莲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在表演艺术上,该剧充分发挥了秦腔善于表现悲情的艺术特色,通过大段的抒情唱段,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坚强表现得入木三分。《清风亭》则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伦理剧。该剧通过张继保忘恩负义的故事,对人性善恶进行了深刻剖析。在艺术处理上,该剧采用了对比手法,将张元秀夫妇的善良与张继保的冷酷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剧中“碰亭”一场的表演,集中体现了秦腔表演艺术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特点。
此次晋京演出,是渭南市秦腔剧团继2015年之后时隔十年的再次亮相。剧团负责人介绍,全体演职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艺术追求投入排练,对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身段动作都反复打磨。特别是在音乐伴奏方面,剧团特别注重保持秦腔原有的音乐特色,同时根据现代剧场音响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力求达到最佳演出效果。
此次晋京演出具有多重文化价值。一是一次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的重要展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的传承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通过进京演出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观众了解和认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二是此次演出体现了地方文化自信。渭南作为陕西重要的文化城市,通过秦腔这一文化载体,向全国观众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文化走出去”的策略,对于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活动是一次重要的艺术交流。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聚集了众多戏曲专家和爱好者。通过这次演出,可以促进秦腔艺术与其他戏曲剧种的交流互鉴,推动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通过此次演出,进一步推动了秦腔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议剧团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表演形式,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此次活动正值暑期,不仅首都市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选择。同时,通过经典剧目的演出,也进一步引导年轻观众了解和喜爱传统艺术,培养新的观众群体。
(一审:焦翊 二审:王双双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