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链接:本报第2896期第2版《“出版视点”第三场研讨会聚焦强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2023-04-28
收藏


李  文

尹  兴

李新华

叶国斌

唐  玲

强化人才引领支撑作用

以出版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李 文(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人民邮电出版社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具有知识密集、智力密集的突出特点。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新时代出版人展现新作为。出版行业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新时代十年,图书出版行业规模利润稳步增长,主题出版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逐步增强,以“双效统一”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应有贡献。

出版人才队伍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彰显。人才是第一资源,全国图书出版直接就业人员稳定在 6 万余人,总体素质较高。人民邮电出版社本部编辑人员,高级职称占比从 10 年前的 18% 提高到 33%,中级以上职称占比从 10 年前的 69% 提高到 79%,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比从 10 年前的 41% 提高到 64%。10年来,人民邮电社业务持续稳健发展,从中可一窥高素质人才队伍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新征程出版人面临新挑战。出版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新优势需要进一步形成。出版单位普遍反映招人难,但这种难更多是一种结构性矛盾。总体来看,出版业人才供需双方的诉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变为 “好不好”。

出版人应对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真功夫需要进一步增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对出版业的理念、结构、载体形式、传播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会给出版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面对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出版人必须与时俱进,练就应对变化的真功夫。

出版单位作为出版产业链人才链上的重要一环,要秉持产业链人才链协同和价值共生理念,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加速融合。

新使命出版人致力新发展。一是把准定盘星,全面落实新时代出版人才培育要求。出版业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以责任感牢牢守住党的出版阵地。二是打好组合拳,全面完善出版人才培育发展机制。企业需建立人才培育发展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人民邮电社通过招录应届毕业生和引进成熟人才并举,制定三年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应届毕业生轮岗机制,实施“四力”提升工程,组织青年成长进步奖、出版专业领军人才评选以及制定岗位晋升规则等制度性设计,打造出人才成长机会平等的平台。三是弹好协奏曲,全面构建出版人才培养生态圈。“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新时代政治素质可靠、理论素养深厚、业务能力突出的综合人才。

出版业要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出版人才队伍,强化出版人才引领支撑作用,以出版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不断强化出版业涵养人才的功能

■尹 兴(中国文联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是出版事业的第一资源,努力培育造就大批有理想、有热情、有担当的出版名家,努力引领打造一支高素质出版人才队伍,是建设出版强国的根本保障。

出版业历来是涵养人才的高地。近几十年来,编辑出版领域成为培养名家大家的重要阵地,形成了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局面。同时,出版业也是一个向其他行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行业,很多领域的名家大家都来自出版业。

出版业涵养人才的功能呈现涣散弱化之势。一是出版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减弱。在人才招聘时,出版单位对一些人一度成为“鸡肋”,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且流失人才并未在出版行业生态圈层内部流动,离开即是离去。二是出版业人才断层明显,领军人才储备不足。传统出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直面新时代出版业、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出版全产业链专业人才、综合人才建设不足。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出版集团、大型出版企业实现全产业链型的出版格局和发展模式,多数中小出版企业还只是局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导致企业对不同类型岗位的人才需求各有侧重,人才结构不完整,特别是全产业链的专业人才和综合人才严重不足。

强化出版业涵养人才功能的思考。要实现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我们要不断强化出版业涵养人才的功能。

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应该把人才培养方向从传统的以编辑学为中心转向编辑、经营、技术、管理等多维并重,进一步优化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出版学作为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服务的应用型学科,其基础理论不仅应该研究对策应用,更应进行学理性研究,完成出版基础理论的中国化建构,及时总结出版成果,梳理出版困境和疑难杂症,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引领性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二是优化完善出版人才评价体系。优秀的领军人才是出版业的根基,不管是行业协会还是出版企业都急需行业引领者,通过诸如组织评选活动等推动领军人才建设。从理论观照实践的角度,优化完善出版人才评价体系是政策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完善与全产业链型出版企业匹配的人才结构。在数字化浪潮中,中小出版企业的人才结构建设需要守正创新,在重视包括新媒体、电商运营人才等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同时,仍要建强包括选题策划、校对、设计等传统岗位的人才队伍,为出版企业的发展奠定更为深厚的基石。

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强化出版业涵养人才的功能,为我国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薪火相传育人才 高质量发展夯根基

■叶国斌(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副总编辑、党委委员,浙江人民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新党章增加了“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等人才工作内容。站在出版高质量发展和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风口,这些鲜明论断为新时代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出版人才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出版人才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以来,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囿于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出版行业路径依赖等因素,主要面临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人才紧缺、断层现象严重。出版业“吸引力”下降,薪资待遇竞争力不足,出版人才外流现象明显。出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行业以年轻员工为主,人才断层问题日渐凸显。

二是人才能力与高质量发展需求存在差距。一方面,从业人员的学习意识“弱化”。全流程管理让责任编辑无暇进行日常积累和学习。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高校培养与出版实践存在差距,而出版单位急于用人,导致人才成长缓慢。

三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通畅。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另一方面,人才管理不灵活、激励机制不健全。

新时代培养优秀出版人才的路径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新时代培养优秀出版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着重从三个方面发力。

扩大招才引智力度。一是重视一线编校人员的招才引智,大胆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并施以人才扶持政策。二是引进攻坚领域高端人才。坚持产品线建设,通过高端人才引进为产业发展赋能,重点打造专业学术产品线和市场产品线。三是引进新型业态创新人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ChatGPT等新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对出版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培植人才成长沃土。一是重视老编辑“传帮带”等培养机制建设。将人才学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通过“导师制”“三个一百五类人才”工程等,对骨干人才和新人进行全职业周期管理。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培养制。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培育精品出版理念,在千锤百炼打造重大项目的过程中,带动一批业务骨干迅速成长成才。三是拓宽人才交流渠道。一方面,向先进出版机构、民营企业学习。另一方面,与政府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联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营造良性用人生态。一是做好业务精英评优提干。一方面,以奖励扶持为导向,健全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对主题出版、重点出版、品牌出版的奖励政策。另一方面,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为年轻干部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二是健全灵活用人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制度障碍,让合适的人才扎根到合适的岗位上。三是鼓励年轻人投身改革攻坚,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出版单位的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出版战线要更好地集聚人才,持续打造出版人才“蓄水池”,为出版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推动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李新华(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出版是重要载体,出版业是建设的主力军。发挥好出版业主力军作用,关键在人才队伍。

着力建强出版人才队伍是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石与保障。建强出版人才队伍,政治坚定是首要要求,专业过硬是基本要求,融合创新是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更高要求。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科技出版的国家队,全面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坚持党管干部,持续锻造坚强的出版人才队伍,为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具有人卫特色的出版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打造优秀编辑队伍。

一是建立完整的编辑培训体系。人卫社编辑的成长要经过以下过程:接受入职培训;进入人卫编校中心,进行为期 1 年左右的编辑和校对业务的规范化培训;在专业编辑的带领下逐步进入专业编辑领域;每年完成 72 学时继续教育培训,参加人卫社内部的“三基培训”,做到终身学习和编辑业务“常学常新”。

二是多措并举提升出版能力。13 次编辑工作会议打造人卫社编辑成长成才学习交流平台;连续 10 年开展“质量专项年”活动,多维度提升岗位胜任力和专业出版能力。

三是畅通出版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整的传统编辑、融合编辑、数字编辑等多种编辑岗位的职责要求和考核标准;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建立助理编辑—编辑—高级编辑—高级编辑师的岗位序列;大力支持申报出版高级职称。

四是重点激励创新创造。将社会效益融入部门考核指标;鼓励引导编辑人才积极参与行业评优评奖活动;工资总额分配重点向一线倾斜;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及人员加大奖励力度;执行“五个一票否决”。

五是打造人卫编辑品牌。2016 年开始推进编辑双创工作室建设,努力打造编辑—精品—名家工作室。

六是培养行业领军人才。推荐优秀专业人员参与各奖项申报,积极承担出版行业标准建设、职称评审、项目评审、出版学科建设。

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提升五个能力,开创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重点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质量提升能力、专业编辑能力、融合创新能力。每项能力的提升均以具体举措、制度、项目为支撑。如为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增设智慧数字中心职能管理部门,统筹集团数字融合业务;将数字业务培训融入规范化培训、三基培训;在重要业务活动中设立数字融合分会场,重点学习研讨;增设数字编辑岗位,支持数字编辑高级职称申报;融合效益纳入各编辑部门考核指标;为每个部门打造数字融合业务平台;建设两个主要承担数字融合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了 110余人的专职融合业务队伍。

2023年是人卫社建社 70 周年,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经验、直面问题、深入研究、科学谋划、创新发展,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培养和汇聚出版英才,推进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优秀骨干编辑

■唐 玲(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婴幼分社社长)

出版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广大编辑群体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新时代新形势对编辑出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与时俱进地培养优秀的骨干编辑,需要在提升综合素质,强化业务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三个方面下功夫。

提升编辑人才的综合素质 图书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图书编辑肩负着精神文化产品设计、生产与传播的重大责任,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一是提升编辑的政治素质。在新形势新挑战下,编辑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策划出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好作品。二是提升编辑的文化艺术修养。编辑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既需要具备自身专长的学术领域或者方向,也需要非常广泛的知识面,对各行各业的知识要有一定了解。三是提升编辑的职业素养。要培养编辑对所从事的出版事业有一份敬畏之心,培养编辑的工匠精神、奉献精神,甘于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具备宽宏博大的修业境界。

强化编辑人才的业务能力 编辑人才是编辑出版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培养优秀的图书编辑,需要强化三方面能力。一是强化选题策划能力。选题策划能力是编辑的核心能力,要在深入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与需求,对图书选题有预见力和超前意识,才能独具慧眼、精准策划。二是强化文本分析和价值提取能力。编辑要有对文本把脉和诊断的能力,在反复修改与创造中,与作者合力打造精品力作。三是强化统筹管理和宣传营销能力。编辑除了编出好书外,还要成为推动宣传、推广、营销、版权输出等工作的引擎,调动各部门分工合作,积极配合,衔接好各个环节,打造好品牌价值。

完善编辑人才的培养机制 要培养优秀的图书编辑,要制定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对一、师傅制,建立内部“传帮带”的传统和机制。遴选有经验的优秀编辑做师傅,手把手地教年轻编辑熟悉图书出版的工作流程和业务特点,帮助他们进行选题分析或开发,形成内部学术研讨氛围,搭建桥梁让年轻编辑逐渐接触核心作家资源,教给他们对话与沟通的分寸与技巧。

压担子、长本事,鼓励编辑参与重点选题项目。如果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能够积极参与大项目的编辑实践,在一次次内部策划的研讨中,在一次次面对出现的意外状态时,在一次次对接新的资源和作家的机遇面前,这样的进步最为迅速。

多扶持、减负担,在考核机制上帮助编辑卸下包袱。多年来,出版单位的考核一直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但编辑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行业。希望相关主管部门和出版单位能加大对青年编辑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类项目申报 、基金扶持、奖项引导激励青年编辑,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文化留人,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出版行业。

走出去、请进来,通过系统培训提升编辑力。做好编辑的培训工作,既要能走出去,积极创造编辑继续教育、行业交流、与名家对话等机会;也要请进来,针对出版单位的自身情况、编辑集中反馈的需求,邀请作家、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和辅导,不断拓展学习的边界和内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