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名家主题讲座在天津举行
我眼中的“乡村振兴”
穆宏志 | 2023-09-20
收藏

9月20日,我眼中的“乡村振兴”——天津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名家主题讲座在天津农商银行总行举行。该活动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农商银行主办,《小说月报》编辑部承办。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卢一萍担任主讲嘉宾。天津农商银行总行营业部副总经理宋廉、王昕阳,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月报》执行主编徐福伟出席。讲座由徐福伟主持。天津农商银行多名职工及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

卢一萍在讲座上介绍,为了创作《扶贫志》,卢一萍行程近1.5万公里,翻山越岭,涉水渡河,深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常德、张家界、怀化三市的部分地区,在“大湘西”14个县市的田间地头,采访到80多位脱贫攻坚一线的参与者,录下了5700多分钟夹杂着湘西方言、西南官话以及苗族、土家族的本土方言和乡野味道的故事,并做了240万字的采访笔记。这些故事真实记录了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们的付出,也展现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和坚定信心。

【卢一萍在讲座现场】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前所未有的国之大事。在这之前,作为一个写作者,他虽然通过新闻对此有所了解,但实际上并不清楚其中的具体情况。他认为,新闻通常更加注重报道事件的经过,而文学则可以更好地探究其中的细节、关注人的情感和命运。因此,身为写作者的责任感驱使他踏上了前往湘西的采写之旅。

卢一萍强调,他的根在农村,是用心去写这本书的。虽在疫情期间,仍坚持到湘西农村采访40多天。他采访过的每个人、每张面孔,去过的每个村子、每户人家的样貌,走过的路,都清晰地留在记忆中。在事后阅读书中的故事时也会流泪。他希望《扶贫志》这部具有文学性的作品能获得读者认可。用一部文学作品宣传脱贫攻坚的最好方式就是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他尽可能地勾勒以湘西为代表的中国农村40年来的变迁,特别是在精准扶贫上,通过向前追溯时间和展望未来,表达了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期望。

《扶贫志》的18个章节实际上是18种人生经历、18种经验、18种方式、18种情怀。这些人的人生是励志的,经验和方式是可供借鉴的,情怀是值得尊重的。卢一萍表示,湘西是他希望深入了解和理解的一片土地,因为与他的老家大巴山有着相似的境况。在文化上,两地同源,都属于古代巴文化的范畴,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采写《扶贫志》,使他对我国农村的变化有了深入了解,随后创作了百花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少水鱼》。

《少水鱼》更具南方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是一部描绘一个家族在百年间历经命运变迁的长篇小说,以李氏家族五代人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们从大巴山南麓迁移到江南,再从东海荒岛沿长江回溯到大巴山南麓的史诗般的历程。在这部作品中,他将微小人物与强大命运的抗争并置,使其相互映衬,表现时代变迁。卢一萍强调,作家能否重新扎根于乡土并以细致入微的态度深入体验生活,或许是书写好新乡村的关键。

天津农商银行的员工和文学爱好者纷纷表示,《扶贫志》和《少水鱼》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卢一萍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及人性的敏锐洞察,能够有机会聆听名家的讲座,深入了解名家对于文学、创作和读书的见解,确实受益匪浅。通过这场讲座,他们让自己的心灵沉淀下来,走进书籍的世界,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对于这场极富启发性的讲座,他们表示将久久回味。

【讲座现场】

 著者简介

卢一萍,1972年10月生,四川南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成都军区文艺创作室副主任,2016年退役,现为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白山》《激情王国》《我的绝代佳人》,小说集《帕米尔情歌》《天堂湾》《父亲的荒原》《名叫月光的骏马》《大震》《无名之地》,长篇纪实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祭奠阿里》,随笔集《世界屋脊之书》等作品30余部。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四川文学奖、《上海文学》奖等奖项,入选收获文学榜、芙蓉文学双年榜。

内容简介

E:小说月报书稿2018年3月开始《少水鱼》新书信息少水鱼网络图少水鱼立体封800800.jpg

《少水鱼》是一部书写一个家族百年命运遭际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书写迁徙与爱情的长篇史诗。小说书写了李氏家族五代人,百年间自大巴山南麓流徙到江南,再从东海荒岛沿长江远征到大巴山南麓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历史背景深厚。作者将故事置于长江中下游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地理背景宏阔。在这样恢弘的时空中,作品刻画了战争与饥荒的浩劫、被迫的流徙与远征、为了生存进行的不懈抗争、刻骨铭心的爱情,表达了时代的变迁。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