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由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十月少年文学》杂志承办的首届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创作论坛在北京十月文学院举办,这是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配套活动,也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的主题活动之一。
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湘女、徐鲁、周瑟瑟、纳杨、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毛芦芦、刘珈辰、黄文军、李成恩,和郭耕、周建新、李治本、沈鹏飞等科普作家、生态文学作家、纪录片导演等汇聚一堂,围绕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的创作,文学与科普、影视的融合发展等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作为论坛的主持人,《十月少年文学》副主编冷林蔚介绍了举办此次论坛的背景,她说:“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书写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的作品逐步涌现,更多作家开始主动讲述生态环境保护的感人故事,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特别在今年的第10期推出自然与生态专号,并且举办本次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创作论坛,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儿童文学领域的生态文明主题创作,加强儿童文学与科普、影视、环保等各个领域的互动交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曾以生态散文集《好想长成一棵树》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家湘女,结合几十年来在云南的生活经历和自然生态主题的文学创作,谈了自己的心得,她认为自然生态主题的儿童文学写作,是作家试图在自然生态与人类环境之间寻找文学平衡。对自然生命的书写,不是孤立或外在地去表现个体,而是要深入地探索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系,既直面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又要找到心灵与大自然的融合点。
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徐鲁曾创作过《追寻》《江南草木小札》等生态文学作品,他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徐鲁认为,生态文学需要创作者有一种为天地立心、替万物代言的担当精神;需要秉持一种“大地伦理”和“野性原则”,而不是简单地以“人类道德”和“人性原则”来观察和描写自然万物;生态文学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是对现实生活观察、发现与思考的结果,而不能仅仅依靠想象和幻想去创作。
科普界的前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郭耕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科普和环保工作,出版过大量科普、生态主题的作品。他的发言以熊猫改变食性的生物学事实为例切入,用生趣幽默的方式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倡导人们适应自然节律,以绿色生活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健康与生态的保护。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文学评论家纳杨非常熟悉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创作情况,她认为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是有着天然渊源的,生态文学创作已成为儿童文学主题创作中的一个新的热点。纳杨对近几年的一些重点作品进行总结,并指出生态文学应该是生态为主题,又不局限于环境保护等内容,要让先进的生态观成为文学作品的肌底,不着痕迹地书写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谐相处,才是高级的生态文学。
多年来一直以中国北方的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为创作背景,出版过200多种作品的自然文学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已经在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边生活了超过10年,他以生活和创作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生态观。他认为草原从来不只是一种生态系统或地理概念,而是游牧人沿袭千年的生活理念和伟大传统——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原来的样子,最低限度地向自然索取,顺应自然,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他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从中国北方旷野吹来的风。
诗人、评论家、深圳艺文儿童文学院执行院长周瑟瑟多年来一直在文学教育实践中实施着自己的生态观,深圳的小十月文学基地就落地在艺文儿童文学院。周瑟瑟结合《十月少年文学》2023年第10期自然与生态专号中的代表作品,肯定了作家们经由儿童文学的路径通向生态文学审美的创作成就。他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阅读与写作,是人类阅读与文学的理想境界,作家与编辑、读者与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李成恩重点介绍了深圳艺文儿童文学院近年来在青少年文学教育方面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这里每年开展200多场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将爱与自然教育紧密结合,从儿童文学、生态文学、儿童美育、儿童心理等角度进行复合式的青少年文学教育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儿童文学作家毛芦芦长期坚持自然和生态主题的写作,出版相关书籍已达三四十种,她说自己是一个在大自然中长大的孩子,大自然教会了她善良和正义、努力和执着。她想用自己的作品来引领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先通过阅读来亲近自然,召唤出他们对自然的爱心,培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衢州作协副主席、江山市生态作协主席周建新介绍了江山市生态作家协会自2020年成立以来在生态文学领域取得的成绩,并分享了相关的经验。当地作协高举生态文学大旗,以生态文学创作为重要抓手,团结、组织和鼓励全市作家主攻生态文学,并开展采风、征文、研讨、笔会等活动和措施,不断引导、鼓励和提升会员的创作热情、文学素质及创作水平。还于2022年9月在江山成立了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十五县市区生态文学联盟,进一步扩大了生态文学的创作阵地。
同样来自衢州江山的作家李治本是江山市生态作协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自然风光摄影师。他从自身跨界的艺术经验出发,认为生态文学作家不妨以摄影的视角和维度,帮助自己训练观察能力、抓取瞬间能力,拓宽自己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
来自云南的儿童文学作家刘珈辰主要结合自己的“狸猫村”童话系列谈了作品中的生态观。她说创作“狸猫村”童话的过程就是一个向内看、寻找心灵里的美好世界的过程。“狸猫村”所营造的童话世界代表的是一种中国式的审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在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学理念里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天然存在的,生态文学的理念与中国式审美是一体的。
儿童文学作家、高校教师黄文军近年来多有生态主题的作品问世,他从景观生态设计和文学创作的相似性切入,对生态文学创作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两者的最高境界都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都忌讳过度的雕琢和粉饰,都主张做减法而不是加法,都讲究审美意义上的“真”和求真意义上的“美”,都在反复吟唱“留住乡愁与记忆”。这可能是因为文学和生态一样,也讲究协调——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
曾经拍摄过《自然北京》《黄河安澜》等多部自然人文纪录片的导演沈鹏飞回顾了自己之前在西藏进行野外生物影像考察、人类学考察的经历与成果,以及纪录片《自然北京》的拍摄和创作过程。他认为近年来社会和大众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创作空间。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最核心的创作方法就是“观察、发现、感受”,而任何与自然有关的创作,都应该敬畏自然。
本次文学论坛依然吸引了文学爱好者的参与,数十名关心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的热心读者在现场聆听各界专家的精彩发言,并获赠《十月少年文学》自然与生态专号和纪念徽章。本期专号是《十月少年文学》创刊七周年的纪念刊,参与本次论坛的嘉宾湘女、徐鲁、黑鹤、周建新、黄文军等多位作家都有自然生态主题的新作刊发,热心读者们纷纷请作家们签名并合影留念,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23号下午,主办方邀请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奚志农为本次论坛的与会嘉宾做了一场题为《影像保护自然——从爱鸟少年到野生动物摄影师》的精彩分享。作为一位几十年来一直行走在荒野、专职观察和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奚志农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和创作历程,以及这些年他所感受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进步。分享结束后,热爱自然的作家们也与奚志农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互动。
首届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创作论坛在文学、科普、摄影、影视多个领域展开跨界互动,希望能够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生态文明贡献各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