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博物馆教育分几步走?
2021-03-10
收藏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馆校合作 组织保障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李绵

  随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发布,博物馆教育成为综合实践教育关注的一大热点。这也对博物馆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拓展教育方式途径

  在课程实施开展过程中,博物馆注重拓展教育方式,在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下尤其是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学习方式方面有所创新。

  不少博物馆更加重视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无锡博物院开放部主任陶纯怡表示,无锡博物院充分利用“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方式,用“大社教”的创新思维,活化利用藏品,强调在互联网思维下创新博物馆教育。特别在后疫情时代,运用云直播、小视频、在线微课等方式拓展教学,打破原有教育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壁垒,受众数量和成效都实现了倍增。例如,“吴地文明”系列AR课程中的《春水玉带扣》在线下开展的同时,还在寒假期间通过新华云、无锡ETV等平台实现实景课堂的直播,点击率50多万。后期,无锡博物院还将录制下来的课程陆续投放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平台、江苏有线518电视博物馆、无锡市行知大学堂平台。

  无独有偶,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副馆长陈丽君表示,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微信公众号“红色炎陵”发布博物馆相关文物信息,扩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此外,该馆针对不同层次的参观团体,做到因人施讲。针对红色研学团队,采取前坪统一解说,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馆参观。此外,该馆还设计红色故事进校园、下基层的流动展览和教育项目等,推动博物馆教育进校园的常态化发展。

  为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部分博物馆创新了学习方式。为更好地将直观理论转化为可视课程,上海电影博物馆配合走马灯项目,自主开发配套手工包——“SFM DESIGN 电影玩家系列普拉斯诺镜”DIY拼装动画玩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走进电影世界、了解电影科技。

  科学有效的学习资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厦门科技馆职员林冰冰介绍说,厦门科技馆新推出Y馆长的科学馆系列,通过引导、提问、学习、实验、检测等课程环节构建一个完整的闭环式教学体系,并有互动、有趣的配套资源。通过多次对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学生在课程前对史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了解且感兴趣的学生占比不到50%,而活动结束后能够较清晰说出史前生物特征、生存条件变化且感兴趣的学生明显增多,达到了92%。96%的受众表示愿意再次参与此类活动。

  构建多元化馆校合作机制

  针对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各博物馆通过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建立第二课堂等方式,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

  签订馆校共建协议是建立馆校合作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无锡博物院与十多所学校达成共识,签订馆校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成立由学校老师、场馆教育工作者组成的联动协调小组,发挥博物馆与学校双主体的优势,共同商讨如何将场馆课程资源和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开发出符合各个学校特色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为推动建设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博物馆还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建立第二课堂。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积极搭建馆校共建平台。该馆从学校招募“小小志愿讲解员”,让学生们走进博物馆,了解炎陵人文历史,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会更好地和他人沟通和交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上海电影博物馆充分挖掘场馆现有资源,设计校外“第二课堂”,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研究开发紧贴“电影”主题课程,并在线上线下结合“四史教育”、爱国教育等主题,组织开展专项活动及系列讲座。

  为了切实解决馆校长效合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厦门科技馆探索出四大有效合作模式。馆校合作既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同时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校科学教育的品质,但通过调研发现,馆校长效合作的推进归结为两个难题——学校经费来源和学生出行安排。厦门科技馆根据学校的需求情况及该馆能够提供的师资和场所,划分出4种合作模式——针对学生无法外出的情况,有经费来源,采取馆本课程、常规进校园的方式;针对学生无法外出的情况,无(少)经费来源,采取常规进校园、课程宣讲的方式;针对学生学生可以外出的情况,有经费来源,采取馆本课程、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针对学生可以外出的情况,无(少)经费来源,采取主题式课程、常规参观的方式。在具体的实施中,厦门科技馆从学校主动型转化到科技馆主动型,并且积极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或推广;同时制订馆校合作计划,例如学校将一周内原本分散的科学课时间进行调整并整合成一个下午的时间,外出前往科技馆进行学习等,此外还需与学校确定合作各方在活动中的角色;最后,开发以科技馆展品为基础的馆本课程,与学校教师结合课标,共同完成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提供全方位教育组织保障

  在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上,各博物馆均以全方位布局为方向,同时又各有特点和侧重抓手。

  对于馆内的相关科普研学活动,上海电影博物馆从制度建设、团队保障、专家库建设、财务管理机制等方面做足工作。一是组建项目的保障团队,由上海电影博物馆发展管理部牵头成立项目策划团队,内设科普教育人员16人,含专业讲解员3人,且成立志愿者服务团队,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内部管理,重点打造社教、策展、技术、讲解4支科普研学师资队伍,完善馆方、部门、班组三级培训制度,相继开展社会教育板块科普教育内容课程,全员覆盖率100%。二是成立由馆领导牵头的项目管理小组,全面协调从科普教育课程开发、团队接待、经费使用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三是建立“科普学科带头人制度”,由博物馆策展总监、电影策展人带头成立科普团队开发小组。同时,建立科普教育项目的馆外专家库,聘请馆外高校电影学者作为专家库进行咨询顾问。四是成立由上海电影博物馆计划财务部牵头的项目财务工作小组,由财务部经理任负责人,协调相关经费工作,对经费委派专人管理、确保经费专资专用。五是完善馆内制度建设。该馆相继确立推出《上海电影博物馆社教岗位条例》《上海电影博物馆志愿者管理条例》《上海电影博物馆进出馆管理条例》等制度条例。

  在建设专业团队之外,无锡博物院在业务培训、专家组配置、考评方面都有细化做法。如除每月专业讲座的学习,该馆有计划地分批输送团队成员进行研学指导师的专题培训,每项课程的开发都经过专家组的审核,针对相关综合活动每月一小结季度一考评。

  厦门科技馆则从对内和对外两大方面加强教育组织保障。对内,厦门科技馆成立教育课程研发小组,小组成员从部门中进行考核与筛选,由此选拔出在教育课程研发、课程实施、课后服务等方面能力强的辅导员进入小组;邀请行业内优秀的科学教育场馆或个人到该馆进行培训与授课,以提升馆内人员相关的科学教育能力;将各部门的优势进行整合与利用,共同致力于科学教育。对外,厦门科技馆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高等院校机构合作进行课程体系的搭建和梳理;与厦门市多所小学教研处的学科带头教师联合进行教案的编写和教材开发;与政府、学校共同搭建形成教育保障。

  课程精荐

  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开发了历史类相关活动课程,既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宣讲活动,又在馆内针对中小学生开展50人一堂的红色故事大讲堂活动,同时设立免费阅读书吧,供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无锡博物院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策划设计一系列博物馆课程。仅2020年,服务的学生就达到了3万人次。除常规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每月各一期的“文博课堂”“艺术课堂”“科学课堂”外,无锡博物馆还开发设计了3个特色博物馆课程:诗情画意的“玩”——“匠心传承”非遗系列课程、会“说”会“动”的文物——“吴地文明”系列AR课程、“走” 出来的文化传承——“行走”系列研学旅行,以菜单化的形式供学校点单。

  上海电影博物馆自主研发“电影走马灯”科普研学项目,该项目是新推出的科普研学品牌。该项目通过结合馆内“电影百科”“动画长廊”等展区内容,以“科普微课堂”+“科学小手工”的科普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视觉暂留”这一物理原理,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电影诞生的科学原理,激发学生对电影科技的兴趣。2019~2020年10月,电博馆共举办了超过40场“电影走马灯”科普研学活动。

  厦门科技馆的“Y馆长的科学馆”是基于科技馆常展常新的理念而新推出的教育课程品牌。课程研发参照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课程内容匹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苏教版);为了引导学生实现“做中学”的探究式学习效果,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取融合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应用STEAM的跨学科设计思路,其部分课程还融入5e教学法进行重难点拆解,或者通过PBL项目式学习环引导参与者在情境中完成学习;全过程有科技馆资深辅导员引导,并配套加入科学盒子(学生版)+打卡手册(学习单)+实验箱(教师版)教学,确保准确、生动地传递科学知识。该项目还通过设计不同环节搭配特定环境进行矩阵设计,力求达到“科学启蒙、兴趣延伸”的教育目标。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