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文明奔涌的时代浪潮中,出版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传统的边界被打破,技术的裂变催生出无数新的形态,出版的本质也在虚实交融中被不断叩问——它究竟是文化的容器,还是价值的纽带?是知识的守门人,还是生活的参与者?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这部《多维出版时代》的字里行间。
永强先生与我同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校友。他不仅是读者出版集团的领航者,更是一位以实践诠释理想的出版变革者。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碰撞中,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洞察力:出版从未局限于纸张与油墨,它的生命力在于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深刻回应。从“读者·新语文”融媒体教育平台的搭建,到“读者小站”公共文化空间的延伸,从“读者·中国阅读行动”全民阅读工程的实施,到全版权运营体系的战略重构,他的每一步探索都在重新定义出版的边界,而这些探索的核心逻辑,正是本书试图阐述的主题——当下的出版转型是从“一维出版”向“多维出版”的全方位跃迁。作为优质内容生产商和阅读服务提供商,要始终锚定一切从内容出发的多维传播,坚持多维度多领域的价值生产和创造。出版的多维重构,本质上就是一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革命。我多次讲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解决的是:提高我们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体验、认识和探究的效率;加速知识树和知识图谱的形成,将碎片的知识系统化。但人工智能只解决了人格、感知、认知、想象力和创造力中感知、认知两个部分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并不在乎想象力和创造力,忘记了比感知、认知更重要的事情。人还是需要通过想象力、创造力,提升逻辑、形象、抽象三种思维能力,去从容面对线性结构和混沌结构的未来。出版的重构,最终需要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推动下,实现人的创新和迭代。
在书中,马永强提出“三个重构”的理念,这不仅是方法论,更是对出版本质的回归。重构图书出版的多维格局,意味着跳出单一媒介的局限,让知识以更灵活的方式渗透生活;重构期刊出版的多维生态,则打破了内容载体的固化思维,赋予传统期刊更强的场景适应力;重构全版权运营体系,则是从产业链末端反推内容生产的源头创新。这三重维度,恰恰对应了出版行业从“内容供应商”到“价值服务商”的转型路径。
令我尤为共鸣的是,他对“出版即平台”的敏锐阐释。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许多从业者迷失于数据的迷雾中,而马永强始终坚守出版的初心——平台化不是追逐规模的工具,而是连接用户、内容与服务的枢纽。这一点,我们的理解高度契合,出版的未来必然是构建平台,以平台凝聚优质出版资源,形成内容服务能力,开展文化交流和长期的专业合作,通过高水平的合作拓展出版视野、提升出版高度。他立足“读者”品牌,通过“读者+”的模式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推动阅读疗愈,实现跨领域的资源整合,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出版真正成为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时,它便拥有了重塑社会文化肌理的力量。
马永强关于书店转型的一些思考,我是深有同感的。他认为,书店是一个思想交互、创意汇聚、人际交往的平台。在书店,人们不仅是邂逅一本书、一个人,而且是邂逅一种未知的生活,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推动书店向平台化转型,就是将其打造成为文化交流、价值传递乃至情感连接的文化场域,给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他提出,打破传统图书的陈列方式,按照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组合、陈列阅读产品,就是重新建构新的知识服务体系,实现“文化的再生产”和“再出版”。利用AI、AR/VR等新兴技术,打造可听、可视、可交互的沉浸式阅读新场景,可以实现书店场景的多重价值。这些观点不乏新见,而且也符合实践的逻辑。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总结了“读者”品牌一家企业的转型经验,更在于提出了整个行业面向未来的生存法则。在技术颠覆与价值重构的双重挑战下,出版人需要的不再是焦虑或抗拒,而是像马永强这样以“破界者”的勇气拥抱变革。正如他在谈到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时提出的十个维度的出版+“跨界”“破圈”一样,视野所及,不仅超越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知识服务,而且把触角延伸向新兴的文化创意、阅读疗愈、城市创新等领域。他用实践探索在证明,出版的终极使命,是让知识成为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灯火。
作为同行,我深知这场变革的艰难与壮美。但马永强的实践给了前行者以信心:当出版人敢于跳出传统思维的窠臼,将内容的深度、服务的温度与技术的广度相融合时,出版便能超越媒介的桎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是为序。
《多维出版时代》
马永强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年9月出版
(佘江涛,出版家,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
(供稿:王茜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