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中国新闻学丛书(二十种)”

2023-09-26
收藏

彰显中国特色,发扬中国风格。9月24日,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暨中国新闻学丛书(二十种)座谈会在河南大学举办。会议由“中国新闻学丛书”编辑委员会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大学出版社承办。

 

《中国新闻学丛书》(二十种)

在河南大学建校111周年之际,由河南大学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中国新闻学丛书(二十种)”正式出版发行。该丛书是出版社以学术出版服务新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该丛书致力于加快构建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发展,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新闻教育改革,加快构建新闻学领域的中国学派。

2023年9月24日,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出版社、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丛书座谈会。

嘉宾入场

开幕式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致辞

柳斌杰在致辞中指出,新闻学丛书的出版不仅体现了我国新闻学者的共同努力,还彰显了我国学术体系建设的新成果。围绕 下一步研究、编撰工作,柳斌杰强调要将科学地追求真理置于学术的重要地位,通过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思想,在总结党的百年新闻事业兴衰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当下,实现理论新突破。

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谭贞致辞

谭贞为与会嘉宾介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概况,并表达了以本次会议推进多方合作、助力中国特色新闻学事业建设的期望。

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杨萌芽主持座谈会

河南大学出版社向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大学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中心赠书

与会嘉宾合影

嘉宾发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部长高晓虹视频发言

高晓虹详细介绍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在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及有益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视频发言

胡正荣认为,建设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学科重点前沿、面向实践重要问题,从专业、人才、学科、实践四个方面入手,培养一批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王润泽

王润泽指出,这套丛书的首要特点是“立场坚定,坚守初心”,其次是在立足中国大地的基础上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是在中西方话语体系交流过程中建立起中国学术主体性的系列作品,对新闻传播研究和人才培养都产生了持续广泛的积极影响。

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胡钰

胡钰高度评价丛书出版为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并从全球视角、人文视角、乡村视角和技术视角四个维度分享研究经验,指出当代学者需要接纳并坚持文化多样性,重视国际对话,建构理论自信。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赵月枝

赵月枝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强调应植根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激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想象,从前沿实践中提炼真理,在立足乡土、面向未来的观念引领下实现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孔令刚

孔令刚介绍了出版社的业务发展情况以及以学术出版服务学科建设的多项举措。通过对出版社宗旨的分析,孔令刚进一步阐释了高校图书出版在文化传播、提升学科影响力、打造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原副主任、高级记者 温宪

温宪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指出新闻学者应具有“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遵循实事求是思想原则,保持对事实、文字、真相、历史的敬畏心。他表示,在中国新时代新闻教育事业中,我们仍需酌情增设接地气的新闻实践课程,培养“睁眼看世界”的人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建云

陈建云指出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高校出版社需要注重教材的特性与共性关系、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核心教材与专题教材齐头并进。

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郑宇丹

郑宇丹梳理了从20世纪初至今有关新闻学的著作名称与数量,指出中国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在生成路径方面有显著差别,中国新闻学如果缺失了对人的实际关注,则将陷入对空言说的境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 张慧瑜

张慧瑜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之间的关系。他表示,新闻学丛书的出版是20世纪新闻学发展内容的精炼,为当代新闻学者的专题研究带来了新启发与新机遇。

《新闻爱好者》杂志社副主编  施宇

施宇表示丛书的出版是中国新闻学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里程碑与中国新闻学研究范式的风向标,主张新闻学者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发展,平衡好无止境的实践与理论创新之间的关系。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郑素侠

郑素侠提出,新闻学要扎根中国大地,为人民著书立说。她强调,当代学者应警惕新闻学人文性的消解与对宏大主题关注的缺乏,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积极回应现实关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中国新闻学从书”编辑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李彬

李彬进行总结发言,向为新闻学丛书出版贡献力量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河南大学出版社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作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新闻学从书” (二十种)以“全球视野,中国立场”为主题,深植中国历史和革命实践,坚持理论守正创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通过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致力于构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此书系也得到中信基金会的立项支持。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