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侨易学关键在于“易”

○段江丽(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2016-05-10
收藏
摘要: 李石曾早年曾提出“侨学”的概念,并指出:“侨学”研究对象为与“侨”即“移动”相关的现象,它包含移民现象而不限于移民现象。叶隽在李石曾“侨学”概念的启发之下,引入《易经》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侨易学”概念,并出版学术专著《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

《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叶隽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35.00元


李石曾早年曾提出“侨学”的概念,并指出:“侨学”研究对象为与“侨”即“移动”相关的现象,它包含移民现象而不限于移民现象。叶隽在李石曾“侨学”概念的启发之下,引入《易经》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侨易学”概念,并出版学术专著《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

  叶先生之创见在于“易”,理解侨易学之关键亦在于“易”。叶先生强调:“我们提出‘侨易学’的概念,虽然也兼顾变易、简易的研究,但其核心部分则主要放在‘交易’层面。也就是说,研究对象(侨易过程之主体)是如何通过‘相交’,尤其是物质位移导致的‘异质相交’过程,发生精神层面的质性变易过程。”亦即:“侨易学”之“易”,源自《易经》之易,兼及变易、交易、简易、不易等四义,而尤重“交易”——侨易主体通过“相交”尤其是物质位移导致的“异质相交”过程。

  侨易学“这个依赖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性理论”无疑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与启发意义。

  建构性。从某种意义上,正如曾艳兵先生在《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刚刚经历乃至仍在继续经历一个解构一切、消解一切、终结一切的时代,在此背景之下的“建构”无疑更需要识见与勇气。在世事纷繁、人心不古、价值崩溃、学风浮躁的当下,学人如何寻找、确认、坚守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提供具有建构性意义的原创思想,是每一位学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叶先生以他“想了五年,写了三年”的侨易学理论给出了令人钦佩的回答。

  整合性。侨易学理论思维的基石是《易经》中的古老智慧,可是并非对《易经》做简单的当代阐释,而是将《易经》智慧中的“变”与“易”作为最根本的理论元素,揉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分为三”的智慧。透过人类社会中不同文化、不同制度所导致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的表象,探求其本质的、规律性的、共通性的实质,因此,“‘侨易学’是一门探讨文化迁徙、交流和变化的大学问”。

  超越性。侨易学在研究范畴上具有“超学科”的超越性特征;同时,侨易学在研究目的与价值方面亦具超越性特征。侨易学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人不应该只是“一个‘现代学术’制度规训出来的工业化流程‘知识匠人’”,“更应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寻道者’身份”。

  叶隽在《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中,在“接续”中国传统元典智慧的同时,“创辟发明”了具有整合性与超越性意义的侨易学理论,在这个崇尚“解构”、理论原创力相对匮乏的时代,其理论创新的才具与胆识都弥足珍贵。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仍是发展中的理论”,或许还需要作者及对这一理论感兴趣的学界同仁做进一步的探讨、阐发乃至运用、论证,比如,更多有说服力的精神侨易、文化侨易等领域的个案研究等等。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