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随家人移居德国,14岁开始申请大学,15岁收到2家大学的录取通知书,16岁只身搬到柏林,进入柏林艺术大学学习设计,师从霍尔格·马蒂斯,2004年在柏林创办了刘扬设计工作室,作品曾多次在国际设计大赛中获重要奖项,多次被国际多家博物馆展览并收藏。
26岁那年,刘扬将自己在中德两国各生活13年后,所感受到的文化、社会差异诉诸笔端,成书《东西相遇》,但是该书还没有引进中文版。目前,刘扬的画册已经出到了第三本,另外两本为《男女相异》《今昔相遇》。
2016年10月,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有幸走访她位于柏林的工作室,对刘扬进行了采访。
在柏林一处前东德地区的街区,一幢逃过“二战”轰炸建于19世纪的老房子里,刘扬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
书籍设计只是刘扬平日工作很小的一部分。在德国,她的身份是一名平面设计师,其工作领域涉及海报设计、博物馆设计、形象设计等领域。刘扬告诉记者:“我专业学习海报设计,毕业后在伦敦和纽约两家公司做的都是企业形象设计。成立工作室以后,偶然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合作设计了罗马和希腊展厅,由此进入了新的领域,近7年为世界很多博物馆设计展厅。”
优秀设计关注内容而不是设计本身
刘扬自己对设计的理解是:设计无关于形式,重要的是要适合内容。以博物馆设计为例,刘扬认为,其居于平面和建筑之间,所以做博物馆设计需要对建筑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对建筑不够了解,平面设计师在空间里可能会起到破坏的作用,因为空间建筑师有自己的想法,所有的设计都在他之下,建筑和设计是一体的,没法脱离这个空间。
书籍装帧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种类型,刘扬说:“设计师要想办法跟作者达成共识,站在作者的视角去帮助他解决问题。做书的时候,我会把书读上两三遍,了解作者想要什么。有时候作者想要的是很简约的形式,那就尽量让别人看不到设计,只看到作者,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2009年,刘扬为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设计过一本画册。如果单从书里所收的画作来看,里希特的作品就是带有虚幻手法的写实画,而实际上他所画的是报纸上的摄影图片,也就是用油画复制再现现实图片,每幅画都在描述一件事情。这跟单纯的油画创作完全不同,如果没有事先了解这位艺术家,了解他的艺术是在说什么,做画册的时候就会产生矛盾。
中西文化应该互相尊重而不是融合
“我大概是第一批来到德国的中国小孩。”刘扬告诉记者,所以她对中西文化差异有着更为丰富的理解。她时常想念北京的胡同,“在我小的时候,住在胡同里。北京如果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一座罗马”。
如何用设计表达文化呢?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展,刘扬成为了中国主宾馆的形象设计师。谈到中国主宾国标志的设计,刘扬认为中国文化内容丰厚,需要表达的内容有许多,例如历史、现在、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等要素,如何把这些元素有机结合并表达出来呢?刘扬设计了一片云,云里面有不同大小的汉字。她采用了印刷术发明时的字体,以简体中文呈现,云彩是现代因素,但是对中国文化来讲又是传统。“采用黑白色调,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中国不一样的一面,它其实不是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渊博、深邃、沉静的。”刘扬的创意设计,成为中国主宾馆标志性LOGO,至今该LOGO在多个场合仍在使用。
受到中西两种文化的滋养,刘扬认为在艺术或设计领域,中西方应该互相尊重,而不是融合。西方文化倾向于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而中国文化更为包容。刘扬坦言从来没有仔细想过中国元素对于自己的影响,也没有在创作中刻意去使用中国元素。就算用也是下意识的,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涌出来的。她举例自己在2004~2005年的一组海报设计,其展现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形态,表达自己十多年后回到故土所受到的冲击。例如,打火机呈现的京剧脸谱火焰,可乐瓶中钻出来的龙等。为什么海报中都是传统元素从现代元素里面出来,而且那么大呢?刘扬解释说:“因为它们是虚幻的,一直在人们身边却没人看到,恰是这些东西非常宝贵。对于它们的流失,我很遗憾。”
经济上的过早成功对设计师是具有破坏性的
刘扬还记得,自己来到德国上学第一天的情景,因为不满意老师的教学,没有下课就回家。第二天再去学校,当刘扬以为自己要被开除的时候,她发现老师反而对她很重视,觉得她是一个个性很强的小孩。这一经历,对于刘扬自己的持教生涯和教育理念产生很大影响。她认为,老师传授的知识在哪儿都差不多,而当每个学生对获取知识做出不同的反应时,老师怎么处理,才是最大的差异。
谈到中国艺术的设计,刘扬认为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当艺术家很轻松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但技艺未达到与收入匹配的高水准时,这种现象对于创意人才是有破坏性的,需要艺术家有很强的自制力,才能不被金钱诱惑,继续坚持独立高水平的艺术创作,从而达到一个真正的专业高度。
如何保持创作激情,刘扬的看法是,平稳的生活是艺术人才最大的敌人。如果一个人完全沉浸在平稳的生活中,就会失掉创意的火花。以黑人音乐为例,因为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黑人创作的街头音乐很有力量,但在进入音乐厅之后创造的力量反而削减。因此即便经济状况很好,也要和艺术创作分开,保持自己原初的状态。
所以刘扬认为,中国有非常多优秀的创意人才,不是被制度埋没,而是被金钱埋没。“很多可能具有艺术大师潜质的人才,没有等到那一天就作为一个青果子摘下来了,所以大家看到的中国艺术都是些青果子,完全可以有一些成熟的果子,但是大家没有给它时间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