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反犹主义的高水平学术成果

张瑞 | 2017-03-09
收藏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犹太学在中国悄然兴起。作为犹太学研究的论题之一,反犹主义研究逐渐走进中国学者、民众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犹太学在中国悄然兴起。作为犹太学研究的论题之一,反犹主义研究逐渐走进中国学者、民众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

2015年,徐新教授将自己二十多年来对反犹主义的认知、研究汇集成册,出版《反犹主义:历史与现状》(下文通称《反犹主义》)一书,通过对反犹主义的系统研究,深刻揭示了反犹主义出现的历史根源、在基督教世界及穆斯林世界中的表现形式、当代社会中所出现的新形式的反犹主义,同时它也分析了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出现的反犹主义思想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解读了反犹主义对犹太民族、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伤害及影响,使人们认识到了反犹主义——当代国际政治动荡和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普遍性、长久性、复杂性、顽固性、暴虐性。

作为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的成果,该书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内容上则分为上、中、下三篇,以时间为墨,以不同时期出现的反犹思想及行为为素材,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长达两千多年的反犹主义图景,内容庞大却又清晰明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反犹主义、甚至中东问题的了解和把握。

该书构思宏大,研究时限跨度长达两千多年。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和贡献。

第一,该书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的叙述方法,以历史背景为依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从整体上对各个时期的反犹主义进行了内在联系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从最初周边国家或民众由于生活习俗不同而出现的憎犹、恶犹思想出发,将公元时期、黑暗的中世纪、近现代时期等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的反犹主义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并大量举例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采用了整体叙述方法,将不同时期的反犹主义置于整个反犹主义史之中,揭示了不同时代反犹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人们能更全面地、更深刻的把握反犹主义的历史与现状。正如作者所言,该书不仅“力图做到既讲流,又溯源。而且还努力将反犹主义置于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审视,特别是西方社会发展背景下进行,以对反犹主义根源有较为深刻的把握和理解。”(跋,第370页)例如,在探究基督教及伊斯兰教时期的反犹主义时,作者对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两个一神教文明产生的背景、罗马帝国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阿拉伯半岛社会以及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特殊历史渊源和关系、犹太教对这两种一神教宗教的影响等都做了详细描述,以使读者对当时背景下的犹太人处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作者试图运用和平学理论、全球化思想来分析和认识当代社会中的反犹主义。例如,在分析现代时期变化了的反犹主义时,作者不仅分析了中东地区阿以冲突的根源与现状,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反以色列国现象、反犹主义被用来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等背景及历史事实,并从全球视角对西方社会、美国、伊斯兰社会、中东地区的否认纳粹屠犹、否认大屠杀做了解释说明,以将其置于全球背景之下,从而高屋建瓴式地向读者呈现出现代反犹主义的新形式。

第二,该书开拓了反犹主义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路。由于作者对反犹主义研究的不断深入,相较于1996年出版的《反犹主义解析》一书,该书主要以论证和分析为主,并加入了一些宗教经典中典型的反犹言论、思想以及反映不同时期憎犹、迫害犹太人的事件描述,特别是对伊斯兰世界中的犹太人处境、苏联以及现当代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反犹主义进行了解说,既是对以往缺失内容的补充,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在该书中,作者根据反犹主义的起源、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将本书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即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各有侧重,既独立又有着内在联系:(1)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2)帝国的建立——公元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罗马时期罗马人对犹太教的偏见及基督教形成时期对犹太教的攻击,揭示了反犹主义传统形成的最初原因。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反犹多体现在思想层面及精英阶层,由于神学思想、观念争执、族群偏见、政治打压等都出现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主教、教士中,民众根本没有发展这种思想的机会,因此,反犹多出现在精英阶层,民众层面则较少,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众反犹迫害事件也很少;(2)黑暗的中世纪——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该部分以伊斯兰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为背景,论述了该时期出现在基督教社会、伊斯兰社会中的反犹主义流派及其对人们的影响,其特点是:反犹主义思潮及迫害行动在欧洲大陆不断蔓延升级,从宗教层面对犹太人加以仇视、迫害,迫害手段(包括驱逐、血祭诽谤、宿主亵渎罪、隔离隔绝、顺民地位等)多种多样,迫害程度也不断加深;(3)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至今,这一部分的重点则集中在反犹主义在现当代社会中的一些表现上,并揭示了反犹主义对全球化运动、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该时期的特点是:从世俗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角度出发的反犹主义思想得到不断发展,并在20世纪纳粹屠犹中达到了顶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色列建国后,以反犹太复国主义、反以色列国、否定纳粹屠犹、否定大屠杀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变化了的反犹主义仍旧在世界各地游荡。在书中,作者对这些指控、诽谤逐一进行了驳斥、批判,以澄清事实,加深人们对当前反犹主义的理解。同时,作者还收集、汇编反映犹太主义或与反犹主义有关的文献资料,以附录形式出现在书中,充实研究内容。可见,这种以反犹主义表现形式为研究切入点的视角与传统上以古代、近代、现代时期划分为研究视角之间存在着区别。

第三,该书力求实现现实关怀与学术之间的统一。在中国一系列的犹太学研究中,反犹主义是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也是普通民众关注的重要方面。对于“犹太人为什么在历史上屡遭迫害?”“希特勒为何迫害犹太人?”等问题,作者认为“回答这方面的问题应该是中国犹太学者的责任”(跋,第368页),而开展此项研究也可以使国际学术界看到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中的成果、观点和立场。反犹主义从一方面来说起源于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冲击与对抗,通过对其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人类上曾经出现的偏见和仇恨的根源,从而着力寻求可能化解这种对抗和冲突的方法,即“寻找有效的反击反犹思想的武器,乃至化解反犹主义的影响方法”(跋,第369页),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而且,反犹主义研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国际政治。西方理论家阿伦特指出反犹主义就如一面多棱镜,它折射的乃是整个现代历史尤其是极权主义和极端主义历史的全部。因此,相较于阿以冲突主要是各国政治因素、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这一传统观点,作者指出,作为一种长期性、普遍性、暴虐行的存在,反犹主义思想影响了当前的阿拉伯人思想,并在阿以冲突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认识和了解反犹主义,会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当今的阿以冲突,从更深层次上寻找解决途径,并相信“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反犹主义作为一种祸源必将被中东人民所抛弃,历史上出现过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共处的黄金时代一定会再次出现。”(第193页)

此外,该书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也有创新之处。例如,提及反犹主义,大家的关注点一般集中在欧洲地区,尤其是中世纪及20世纪的欧洲地区,而该书在此基础上,对环境相对宽容的伊斯兰世界中的反犹思想及犹太人的顺民地位都进行了说明分析,并对比了两大一神教世界中的反犹思想及行为;在探讨现代反犹主义新形式这一章中,从政治因素的角度出发,作者指出苏联迫害犹太人是在意识形态大旗的影响下进行的,进而在20世纪50年代严格限制境内犹太人移民以色列等(第287-296页);此外,作者在遣词用句方面也常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点睛之笔。如“现代反犹主义的诞生”一节,在探讨《犹太贤士议定书》对德国的影响时,作者写道“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该书就有了大批拥趸者。”(第230页)拥趸一词来源于粤语,指的是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是英语中fans的意译,相较于“拥护、支持”等词,该词更为准确,更能表达反犹主义者对议定书的吹捧,感情色彩也更为饱满。

作为一本在宏观上审视反犹主义的专著,作者对反犹主义的根源、反犹主义在历史和现当代社会中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了阐述,揭露了反犹主义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有理有据,显现了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及学术功底。但该书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作者在书中强调要克服关于反犹主义的业已存在的片面性的理论,力求对反犹主义的非理性、长期性、复杂性及顽固性、暴虐性等特点给予合理解释,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作者实现了这一目的,向读者展示了反犹主义的过去和现在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整体上,作者在书中表现最多的是由于宗教差异及仇恨、政治原因所导致的社会反犹现实,和以往的成果相比大同小异,没有更大的突破。此外,该书还有个别字面错误,如第68页的“历史活动”被错写成“历史话动”,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该书结构宏大,论述严谨,最重要的是它是解析反犹主义、反映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的高水平专著,对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反犹主义根源及现当代国际范围内的反犹主义都是相当有价值的。

反犹主义 (1).jpg

《反犹主义:历史与现状》徐新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49.80元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