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孙惠芬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歇马山庄》《上塘书》等。 |
![]() |
| 《寻找张展》孙惠芬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7年2月版/29.00元 |
■受访人:孙惠芬(作家) □采访人:夜 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作家孙惠芬以长篇小说《寻找张展》回答当下人们关心的教育问题。“富二代”张展在小说上半部是一个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青年,下半部却是一个有强大内心、充满正能量的阳光青年。最后张展在特殊学校得到了关爱,最终画下了父亲,与已经离去的父亲达成和解,并得到了情感的释放。从亲子关系的角度看,这部作品值得父母一读。
□您一贯长于农村题材的写作,这次将目光转向城市生活,关注少年成长。这是您的转型之作吗?或者只是因为您孩子的建议,作为一位母亲对下一代人的写作?
■写作之前从未想到要转型。灵感来自一个编辑朋友一而再、再而三的约稿,当她意念的原力催生出一个灵感,与儿子一起的共同成长便成为了《寻找张展》的写作土壤……我在书中有意加入非虚构的内容,所以书写完后,有很熟悉的朋友看完问,你写的是真事儿吧。
□小说当然是虚构的。但《寻找张展》以其现实性和批判性,反映了高校教育之弊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人深思。尤其您塑造了被误读的大学生张展,并将其作为90后青年人的代表。您对母爱进行了反思,上下两代人的关系一定是疏离的吗?
■就我个人观察与体验,疏离是普遍的,并且这种疏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写作之初,对张展的性格特征似有基本设计:他纯净,一如所有童心的纯净;他敏感,一如所有有艺术能量孩子的敏感;他叛逆,一如所有对事物有准确见地的孩子的叛逆。但我并不知道他最后会走向哪里,他的形象,是在把握了他的准确见地的情况下一点点丰满起来的。
□张展的悲剧很大程度是他的母亲造成的,如果母亲以正确的方式爱他,是否张展不会成为被误解的问题青年,故事会有另一种走向?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张展母亲的影子:因望子成龙,而扭曲了爱的真意。我在书写的时候,最开始是进行虚构,但后半部分把自己代入进行反思。
□但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是正确的爱,恐怕是有分歧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教育只有一次,没办法重来。我很好奇,您对您的孩子的期待。怎样的母爱,才是让孩子得到最大程度成长的爱?
■去了解。
□在孩子的成长中,您用了“搏斗”,和孩子斗智斗勇,还得不露痕迹地呵护他。您理想中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
■亲子这对简单的关系里包含着巨大的复杂性,第一、人性中爱的感受是复杂的。第二、每个生命体都有来自家族的基因暗流。第三、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成长小环境。如果说这关系中有什么是理想的,在我看来,只有5个字:用心去了解。了解自我与他者,了解外境与内境。因为只有了解,才会生起真正的爱。
□在前阵子热议的一部反贪剧中,大家关注到剧中官员的婚姻都不幸福。您在书中所述其实也是说,不良亲子关系的根源其实是不佳的夫妻关系?
■这是时代之船的整体氛围,鲜少有人能够逃脱价值观的一步又一步的微妙偏移。
□《寻找张展》从去年7月由《人民文学》发表,到今年年初出版,中间肯定收获了很多评论。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
■确实收到一些反馈,有读者通过朋友告诉我:她就是张展的母亲,小说看完一遍后,不敢看第二遍,心里很痛。小说初稿完成发给朋友和儿子都看过,他们对张展母亲形象的塑造都提过宝贵意见,我觉得还可以完成得更好。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