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说作家袁博:书写人文自然史生命观

  ■李学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2018-10-16
收藏
袁 博 1991年生于深圳,动物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复旦大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福克斯国际学者,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得主。在一座野生动物养殖基地度过童年,先后修读过生物科学、人类学、民间文学三个专业,与多处自然保护区进行科教合作,被誉为“动物小说王子”。作品5次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获广东省第10届“五个一工程”奖、第5届“上海好童书”奖、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
《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袁博著/新世纪出版社2018年6月版/150.00元

作为新锐动物小说作家,袁博的动物小说充满“实证感”,完全经得起生物学和生命学的严格检验。

  动物小说是建立在科学背景和生物学基础上的特殊文学样式,其内容表达通常都采取“自然主义”的呈现方式。举凡世界领域内有影响的动物小说作品,如《狼王洛波》(西顿)、《猛狮艾尔莎》(亚当森)、《海豹历险记》(黎达)、《动物保育员》(达列尔)……等,莫不如此。动物小说通过对诸多动物生命历程和生活习性的生动呈现、细致描摹,在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之侧,建构出与之相比照的另一个生命坐标,并由此体示出生态学、生命学和儿童学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儿童文学新兴品类,动物小说自上世纪80年代后在原创儿童文学中开始勃兴,沈石溪、李子玉、金曾豪、刘先平、牧铃、姜戎、黑鹤、郭雪波、袁博、许廷旺等作家以其不同风格的作品构成了中国动物小说五彩斑斓的创作风貌。在这其中,袁博的动物小说以严谨丰富的知识性和体察、描摹动物习性及其生命特征的准确性见长,其“有限虚构,小心求证;尊重真实,实事求似”的情节模式、叙事形态以及创作风格,更接近于西顿。

  不仅如此,在生命观的选择上,袁博也有别于其他动物文学作家。如沈石溪在其《狼王梦》《鸟奴》《中华龙鸟》等作品中,秉持着“社会伦理的生命观”;姜戎在《狼图腾》、黑鹤在《狼獾河》《黑焰》等作品中标识了“自然主义的生命观”;而袁博则以其《霸王龙兄弟》《鸵鸟家族》等小说倡示着一种“人文自然史的生命观”。

  这一生命观选择得益于袁博深厚的动物小说知识储备和创作基础。作为新锐动物小说作家,袁博不仅拥有与动物和自然相处的丰富阅历,而且还专门研读过大量动物学、动物行为学、社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等学术著作。这就让他的动物小说充满“实证感”,完全经得起生物学和生命学的严格检验。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袁博创立了自己动物小说创作三原则:其一、书写一段生命的历史,写下一个种族在自然变迁的历史背景中的生命际遇;其二、关注沧桑变迁的时代背景中动物个体的生存处境;其三、描摹不同物种在它们生存环境中回光乍现的辉煌瞬间”。而且还以“自然史动物小说”来命意自己的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动物文学创作追求和审美旨趣。这在他的动物小说新作《内伶仃岛上的猕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内伶仃岛上的猕猴》是以袁博长期在珠江口的伶仃洋东侧、濒临南海的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为写作素材,依托内伶仃岛上新一代老猴王黑儿的虚拟视角,生动再现了内伶仃岛自建国以来几十年内的自然生态变化和社会历史变迁。

  从写作层面看,小说以“猕猴看世界”和“文明人反观自省”两个交叉视角来呈现内伶仃岛猕猴的命运遭际。其中,“猕猴看世事”作为外视角,主要通过内伶仃岛新一代老猴王黑儿的成长史回溯,从猕猴个体命运“点”的角度,写出自然变迁在猕猴个体生命中烙下的深刻印记;而“人类反观自身”视角作为内视角,则通过内伶仃岛猕猴种族的生物变迁史,从猕猴种族发展“面”的层面,写出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多种影响。在上述“猕猴生物史”呈现中,作者尽管不以猕猴形象塑造为旨趣,但通读《内伶仃岛上猕猴》,读者依然不难发现,袁博在客观描摹内伶仃岛猕猴生命变迁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依然刻画出了诸多猕猴的鲜明形象:琥珀的忍辱负重;黑子的单纯懵懂;红鼻子的仁义霸道;大壮的刚愎自用……

  小说中,作为社会性极强的哺乳类物种,猕猴在族群危险时不离不弃、困境中忍辱负重的温情、坚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琥珀对“保姆猴”身份的认同,还是红鼻子对“养母”职责的担当;无论儿童时代丧母后,大壮与黑儿的情同手足、相依为命,还是成年时,两兄弟自谋出路、各自为政……作品中,所有的情节都基于猕猴的社会性生存习性展开,让人读来既亲切又感动。这一过程中,三代猴王豁耳、长牙、黑儿为获得王权的不懈努力;两代母亲琥珀和红鼻子为保护幼子的自我牺牲……不仅昭示了猕猴物种之所以绵延数百万年的生命奥妙所在,更重要的是由此揭示了蕴蓄在自然界,而为人类所忽视的强者意志和抗争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内伶仃岛上的猕猴》不啻为人类社会竖起了一面镜子,让我们从毗邻而居的动物身上获得了“惊异感”和“亲近感”的同时,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反躬自省。

  更有甚者,小说在猕猴颠沛流离的族群生命史背后,也让我们深深体悟到人类与大自然从霸权到平等、从戕害到纠错、从对立到融合的现实关系演变,不仅体现出人类自然生命意识的大幅提升,而且也昭示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在生态保护和自然关系层面的观念改变、价值趋同。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