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2018年,白盒子艺术馆在北京798艺术区已经走过了将近10年的历程。2009年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创立白盒子艺术馆,将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大厂房改造成为白盒子艺术馆的主展厅,红砖色的外墙与画廊整体简单明了的设计,突出了历史年代感与当代艺术性的碰撞。
学术影响力和艺术价值是选择合作艺术家的第一要素。白盒子艺术馆关注国内、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思潮,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据白盒子艺术馆副馆长曹茂超介绍,白盒子艺术馆长期致力于当代艺术的展览展示、学术推广、资源整合并强调国内外艺术交流的互动与传播,不仅面向专业收藏家、高收入人群,同时也欢迎大众和学生的参观,除艺术收藏外,注重对当代艺术的普及和传播。据了解,白盒子艺术馆依据当代文化的多功能需求目标设计规划,阐释“艺术改变生活”的主张。
在选择展览项目和合作艺术家方面,曹茂超告诉记者:“我们与其他空间的区别也在这个方面,不以市场的导向来选择合作艺术家,尊重策展人的专业和艺术家的创作,以学术影响力和艺术价值作为合作艺术家的第一要素。”自创建以来,学术研究与梳理是白盒子艺术馆运营的基础,每年策划6~8场当代艺术展览,其中包括一个青年艺术家项目,2~3个国际艺术家个展或群展,3~4个国内艺术家个展或群展,力图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同时还能为行业提供新鲜血液。值得关注的是,自2014年开始,白盒子艺术馆每年都会推出一个青年艺术项目,为其策划个展。据了解,青年艺术家的选择一般是由合作策展人推荐,学术委员会一起开会讨论,并最终确定展览。
美术馆里的家和生活中的美术馆。在推动作为学术实验的当代艺术展览的同时,白盒子陆续策划推出系列强调公众参与、与公共空间对话的公共艺术展览项目,以及满足生活与消费的艺术设计项目,形成了白盒子艺术馆(学术实验的当代艺术)、白盒子公共艺术中心(公众参与的艺术)、白盒子之家(生活的艺术与设计)的金字塔型品牌结构,为艺术产业化发展探索新思路。曹茂超说:“艺术项目(Art Project)、艺术与设计(Art &Design)、家美术馆(Home Gallery)三个板块,对应了艺术展览、艺术消费、艺术体验三项重要功能。白盒子艺术馆精选当下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包括独立首饰设计、艺术丝巾、器物、图书、版画 & 摄影、艺术家具等,带给消费者更多艺术消费体验。”
据了解,白盒子艺术馆的“白盒子之家·家美术馆”项目,由孙永增发起,联合艺术、建筑、设计等资源,通过多种类型与风格、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品(包括当代艺术与古代元素)与国内外设计品的绝妙对话,实现一个融合当代绘画、雕塑、古董艺术、艺术家具、艺术设计品的全新场景,让人置身其中获得一种艺术的浸泡式情境体验,满足多元混合的视觉审美与精神需求,通过古代与当代的对话,在空间中体会时间,旨在呈现一个可以生活的美术馆,或住在美术馆里的家,重构当代生活空间的艺术形态。例如,2018年9月27日~10月27日,白盒子艺术馆在“798艺术节”期间推出了“再空间——白盒子之家——家美术馆特别项目”,展览共呈现30余位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根据参展艺术家作品以及白盒子空间的特点,整理出时间的空间、物性空间、心性空间、礼仪空间、全球文化与社会风景、自然空间、野性表现、几何空间八个空间单元,作品被分布在不同单元,以移步换景的游园式穿插展开。《再空间》做为白盒子之家—家美术馆项目,特别加入了概念家具设计和古代器物,以此给出一个尺度的提示,即以人的生活空间的尺度去探讨艺术的空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