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首部反映乡村脱贫攻坚进程的长篇非虚构《古村告白——精准扶贫工程乡村探访》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主题出版项目”,作者为省委宣传部“百优计划”扶持作家袁国燕。这是她继计生题材长篇小说《亲爱》之后,创作的又一部现实题材精品力作。
该书主要篇章分为“陕北之北、关中之中、陕南之南”上中下三部,讲述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与贫穷抗衡的故事,呈现大时代下小乡村的命运图景。作者袁国燕精选九个县城的村庄和示范区作为样本进行实地探访,从陕南最南,到陕北最北,跨关中之中,在陕西版图上纵贯南北,兼顾东西,累计行程近4000公里。通过历时两年的走村入户、思考梳理,创作了这部20万字的现实题材作品,既聚焦了村庄的脱贫史和致富梦,又描绘了一幅三秦大地精准扶贫的全景图。
这部书集采访、思考、评论、人文于一体,示范了非虚构文体的丰富性。关注社会肌理,开掘个体心灵,具有现场感、现实性、现代味。以空间宽阔感、历史纵深度、维度丰富性弹拨新时代的思想之弦,是一部集结地域特色、陕西气质、中国精神的小康奋斗史。
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在我们党正在打这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中,袁国燕无疑也是一个战士,她以一个作家的方式参与、见证,思考、纪录,自觉充当了时代的眼睛,把在精准扶贫现场所见所闻所思,孵化成了精神的产物,时代的礼物。袁国燕正是通过精心挑选村庄样本,切入社会肌理,捕捉个体心灵,来进行扶贫叙事,辐射时代精神的。她的表达具有女性作家的细腻和感性,也不乏理性思考和独特发现。”
下文为《古村告白——精准扶贫工程乡村探访》序
一个真诚的作家
贾平凹
与袁国燕见过很多次,但交流并不多。这女子话少,文气、安静。后来看了她的书,才知道,她把话都说在了文章里。她的文字像泉水一样的清新,现在依然清新,却变成了不可小觑的能量水。
在我的印象中,她是散文作家,不想近几年修炼成了多面手,和克敬合作,给雷珍民先生写了长篇传记,去年不声不响出了部长篇小说,今年又完成了这部精准扶贫题材的长篇非虚构。以前只知这女子勤奋,能吃写作的苦,能安坐文学的冷板凳,现在又发现她骨子里有自我挑战的张力,自我突破的气质和气象。
非虚构类写作最难掌握的是度,要么太实,要么太“浮”。袁国燕很好的杂糅了两者,写得灵动,丰沛,沉实,有弹力。像蒸馒头,面粉与发酵粉配比恰当了,醒面时间够了,面揉到了,形捏得漂亮了,就能蒸一锅好馍。
党的十八大以后,两件事情中国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件是强有力的反腐,另一件就是强有力的消除贫困,这两件事情顺民情,合人心,肯定能载入史册。当下,我们党正在打这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袁国燕无疑也是一个战士,她以一个作家的方式参与、见证,思考、纪录,自觉充当了时代的眼睛,把在精准扶贫现场所见所闻所思,孵化成了精神的产物,时代的礼物。
古人有个成语说得好:见微知著。袁国燕正是通过精心挑选村庄样本,切入社会肌理,捕捉个体心灵,来进行扶贫叙事,辐射时代精神的。她的表达具有女性作家的细腻和感性,也不乏理性思考和独特发现。陕西精准扶贫的实招和真效,让这部作品生出了血脉,有了心跳,更有了撑起来的筋骨。她和村庄的亲近、亲密,让这部作品具有现场感,现实性,现代味。
作家都是在自卑与自信的拉锯战中,不忘初心,不断前行。无论能走多远,能遇到啥,都应该用最大的真诚,用最大的热情来表现中国社会,并能在宽度、广度、高度上有所突破。用这一标准衡量袁国燕笔下的时代纪录,自有动人的力量。
社会是火山口,创作是火山口,时代更是火山口。看上去寂静,但它是活的,内里一直在汹涌,在突奔,随时都会有新的喷发。我期待,袁国燕下一次的喷发。
贾平凹
2018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