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华出版社《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立体展示近代中国文化
王少波 | 2019-01-11
收藏
摘要: 1月10日,由朝华出版社主办的《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新书推介会在京举行。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秘书长黄乔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董炳月,资深文献出版人杨丽丽,朝华出版社社长汪涛等出席。

77972760-f70b-433c-8032-33559de851f9.jpg

1月10日,由朝华出版社主办的《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新书推介会在京举行。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秘书长黄乔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董炳月,资深文献出版人杨丽丽,朝华出版社社长汪涛等出席。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包括198种图书。该书的出版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弘扬,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学术思想的回归与尝试;同时彰显了那个时代一大批知识分子变法图强、觉醒崛起的决心。如《盛世危言》《孔子改制考》《校邠庐抗议》等著作,其中的救国思想对中国未来社会的走向和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是一部集思想、学术、文学于一身的代表性文献。内容的丰富宏阔、体例翔实无遗、著作横跨东西,具有较高的馆藏价值。该书主要收集1840年~1919年间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著作,包括思想、学术、文学、历史、地理、风俗等领域,以影印的方式还原原刊形态出版。书中的每一种著作可谓算是经典作品,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期一大批仁人志士爱国图强积极吸收外国先进思想的史料文集,有清末学者远渡重洋的考察游记及游学作品,还有关于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图貌的描摹与刻画的风物志研究著作。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集中了中国由封闭半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社会转型期的著作,是早期“开放的中国”的思想依据,集中了新型知识分子整体觉醒时期的重要著作,集中了一大批思想家、教育家、改良家的精华作品,为后世的文献研究的提供了重要资料参考,同时也为文史学者专家寻源考证提供了可资借鉴。

以史为鉴,继承传统。《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的影印出版,既是对中国近代史学术精神的结集归纳,也是对新时期传统文化的高度弘扬,更是对图书馆馆藏文献的丰富和补充,同时也为读者大众展示了一幅真实而立体的近代中国画卷。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