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起伶仃·逐梦港珠澳大桥
2019-06-21
收藏
摘要: 亲历者、第一手素材、严谨态度、求是精神、记者的写作风格、海量精美图片构成了本书的几个关键词。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其是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被外媒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是我国综合国力和民族志气的体现。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关于港珠澳大桥的书籍陆续出版。乘着大桥通车的东风,《虹起伶仃——逐梦港珠澳大桥》得以推出。

谁是“大桥动议”第一人?三地首次合作共建大桥如何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零经验起步的情况下人工岛如何“速成”? “一流品质”背后有着怎样的国家科研力支撑?大桥通车后,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启航?《虹起伶仃——逐梦港珠澳大桥》从新华社记者专业视角出发,从港珠澳大桥的筹备起笔,宏观展现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历程,同时又从细处着眼,生动呈现建设时遇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以及一次次化险为夷的过程。真实、客观地刻画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群英像,深入挖掘出许多大桥建设者背后的故事,生动描绘了大桥建设者们不惧困难、勇于挑战、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展示了强大的国家科研力,体现了中国创造的伟大力量。

作者周强是新华社广东分社的一名优秀记者,他参与和主笔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中宣部阅评表扬以及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奖项。工作以来约10篇调研稿件获得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有力推动了问题的解决。2015年,他开始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报道,从此与港珠澳大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亲历了港珠澳大桥各个重大节点竣工的重要阶段,几乎记录和报道了大桥建设的全过程。他用第一手资料和真实严谨的数据,展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亲历者、第一手素材、严谨态度、求是精神、记者的写作风格、海量精美图片构成了本书的几个关键词。

亲历者的身份,让记者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作者从2015年开始接触港珠澳大桥,接下来的3年,正是港珠澳大桥各个重大节点竣工的重要阶段,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节点报道中,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港珠澳大桥9年建设期和6年前期论证工作。

严谨的态度和求是精神,促成了内容的权威性。作为一个精密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涉及非常多的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作者在完稿之后,特地请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指教。朱局长在百忙之中卒读全书,核实了数据,并且给出了“深入细致、客观公正、用心用情”的极高评价。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也为本书撰写了书评。

记者的写作风格,让本书独树一帜。虽然是纪实文学,但本书的章名并没有像传统纪实文学一样感怀抒情和引经据典,而是如新闻报道的方式,切中主题,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且不失生动。特别是在叙述一些专业性的内容时,如《弱势主业还是强势主业?》《“一流品质”背后的国家科研力》《法人“新思维”与承包“旧习惯”》等,看到标题即让人想立刻去书中寻找答案。

新华社独家提供的海量精美图片,让本书图文并茂,更具可读性。在本书中,除了各个重大节点竣工的图片外,还呈现了许多大桥建设者的照片,尽量让更多的建设者在本书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更好地回应了本书的主题——“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致敬!” 

38aa7957-e261-41d7-943b-9b037d1ffbb1.jpg

《虹起伶仃——逐梦港珠澳大桥》 周强 著 广州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版/68.00元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