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在思南公馆,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和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毛尖就《给孩子的电影》展开对谈。现场,戴锦华阐述了自己对电影的理解、谈到给孩子选编电影时的考量。
《给孩子的电影》是活字文化与中信出版社推出的“给孩子”系列的最新本,也是“给孩子”系列的第15本书。该书由戴锦华和她的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详细解读,串联百年电影时光。在编选过程中,戴锦华跳脱出“横”的地理空间,以“纵”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囊括除大陆以外的我国港台及海外的各语种影片,力求让电影在孩子心中不仅是“眼睛的冰淇淋”,还是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除选出的这50部外,还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来求其全面,有些同样精彩的电影,遗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让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延伸阅读与观摩的参考。
为什么将《战舰波将金号》作为第一部影片?面对毛尖的提问,戴锦华谈到了自己的初衷。她说,该影片是电影史的开端,而且是电影史开端处一个不可逾越的、地标性的作品,同时它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记忆。戴锦华说自己有一个奢望:“如果有家长或者孩子买了这本书,根据目录先观看电影,再回来读文字,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在电影的选择上,有哪些因素的考量?对此,戴锦华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最基本的线索是电影史,首要的标准是美学成就和艺术成就。她说,自己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滕威形成共识:“给孩子的电影”不等于儿童片,“给孩子的电影”不等于以孩子为主角的电影,“给孩子的电影”不等于卡通,更重要的就是,“给孩子的电影”不等于简单明确、阳光灿烂。此外,年幼不等于低幼。第二,希望孩子更多的了解导演,而不是某个演员,并根据导演去了解他们背后的电影。就像读书一样,知道作家,再根据作家按图索骥去读书。第三,电影艺术是世界性的艺术,电影艺术不等于好莱坞。所以,在影片的选择上,更多元化,有更多的风格呈现,注重第三世界电影的发展,比如伊朗的《小鞋子》以及东欧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