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宁思(译者)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两个月,她曾经向我表示:“我希望知道中国读者是怎样读我这些书的。”今天,随着《二手时间》中译本(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版)的出版,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五部重要作品,都和中国读者见面了。
阿列克谢耶维奇花了30多年时间创作了一套“红色百科全书”,包括被称为“乌托邦之声”的五部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1984年刊出,1985年出版,2005年修正后全版)、《最后的证人》(1985)、《锌皮娃娃兵》(1989)、《切尔诺贝利的祈祷》(1997)和《二手时间》(2013)。她把《二手时间》称为“红色人类终结篇”,这也是她个人内心与那个伟大而悲壮的实验时代的告别篇。她从文学家的角度,从感情的角度,从众人的心灵角度去观察探究——苏联帝国为何“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当然,用她的话说,作家的任务只是提出问题,而“我的主人公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才是更加有趣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样总结自己过去30年的创作:“以前我更感兴趣的,对我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思想,是人类无法支配的天然力量,比如战争和切尔诺贝利。今天,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在我看来,世界正是由此而转变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纪实文学,这是30多年前首先从苏联军事文学中兴起的体裁(正是军事文学突破了苏联文学中的一些禁区);二是复调式风格。复调是一个古典音乐术语,诺贝尔奖委员会对她的颁奖词称:“她以复调式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这既肯定了她在文学手法上的创新,也赞扬了她作品内容的历史价值。从写作风格上看,她的复调特点是多种第一人称交叉,多种语境的交叉和多种环境和时间的交叉;从仿佛是无标题复调音乐和重叠的合唱中,迸发出忏悔式的独白。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体裁和结构,与她希望容纳多种多样的、复杂的真相不无关系。这种复调式写作,不仅是体裁的创新,更基于她身为一名优秀记者和作家的专业和良心,她希望用复调的世界观描述一种人类的生活悲剧。
此书的标题“二手时间”也颇有寓意,书名应该翻译为“二手时代”还是“二手时间”?若从大历史看,苏联是旧时代,解体后是新时代,意义相当明确。而时间一词,具体而言是小于时代,但抽象而言又是超越时代的。认真品味一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话:“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所以说是二手时间。”她在诺奖颁奖礼上的发言中也说:“充满希望的年代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这个时代在转身、倒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在这些话语中,时代和时间都是可以互换的。只有另一段话比较明确:苏联解体后的十几年,对于许多知识分子来说,“首先是一个大时代被偷走了,然后是他们个人的时间被偷走了。”所以作者的寓意应该是兼而有之。“二手时间”似乎较有文化和形而上的意义。
为何阿列克谢耶维奇能够在西方各国频频获奖,在全球以多种语言出版了130部作品,并且摘下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人们对这样一种国家、一种理想,有一种巨大的好奇心,“而我成功地使人们接触到了它,揭开了它的面纱”。
2016年是苏联解体四分之一世纪,2017年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二手时间》的出版,将为反思这些震撼全人类的历史大事,留下一份独特而珍贵的文化注脚。
(吕宁思为《二手时间》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此文为该书译后记,见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