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科:策展人应扮演导演角色
伊璐 | 2017-07-21
收藏
摘要: 高登科:独立艺评人、策展人,《蜗牛》杂志创始人之一,全息智库联合创始人,清华学派青年艺术家团体负责人。长期致力于当代文化、思潮的审视和创建,以新文艺精神跨界切入艺术、互联网、美学、品牌、媒体等多个领域,推崇独立精神的价值创造和当代文化的社群运动。

独立艺评人_副本.jpg

作为一名独立艺评人、策展人,高登科对于展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展览应该有自己的主线和逻辑,交流展对话要有针对性。”

在高登科看来,故宫博物院的“四僧”,中国美术馆的“朽者不朽”,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从莫奈到苏拉热”都是脉络比较清晰的好展览。而谈到2017年印象深刻的展览时他说,不得不提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不息”,这场展览将当代艺术与非遗统合进一个展览之中,最终引起了不同领域和圈层截然相反的态度。对此,高登科谈到,“不息”引发的广泛社会讨论和其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知识差异非常有意思,能够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蒙太奇”的现象。

如果展览是一部电影,那么策展人则扮演导演角色。“一场高质量的展览,就像一部好电影,或者一本好书一样,应该是具有启发性的。”高登科如是说。这种启发性的来源,一方面是作品自身魅力,另一方面是展陈设计对作品的赋能和演绎,当然更重要的是展览主题具有文化问题的针对性,能够直击当代文化圈层中的人、事和物。

策展人在展览中的理想状态是扮演类似于电影导演的角色,用展览现场的主题与流线设计,最大限度地呈现某个主题或某个文化问题。然而现状是策展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独立策展人在当代中国的生存境遇甚至都面临问题,很多展览中策展人被迫担当类似于制片人和经纪人的角色,使得行业内显得有些混乱。而且目前策展人行业的门槛很低,当代艺术、传统书画、工艺美术、当代设计等领域的策展人就像这几类行业一样差距非常大,很少有对话的机会和交流的可能。策展人的概念从西方博物馆体系的curator演变而来,另外西方也有art director之类的提法,不过在中国并未形成一个有效的职业,更多的中国策展人是拥有一个官方身份,通过一些展览体现自己的学术主张。

当下,书画展大量存在展览仅仅是“挂挂画”的现象,因为大部分书画展是在消费语境中产生的,很多书画展的策展人也是从书画经纪人的身份演变而来的,展览本身的目的就是销售,所以该类书画展一般不讲究展览品质。如果说展览仅仅是挂画和销售,策展人的身份其实是缺失的,展览的组织者应该更接近艺术经纪人的角色。策划展览的要素必然要有学术沉淀,并不是说学术必须是严肃的,而是要有文化的敏感性,很多互动性和参与性很好的展览,其学术价值也非常高,这类展览目前多集中在新媒体艺术领域。

此外,策展人的核心还在于学术能力。“我认为一个好的策展人应该善于发现和提出具有公共文化价值的社会问题和现象,然后通过一个具体的线下空间和展览系统地呈现出来。”

策展经历:曾策划“当艺术作为一种职业”“艺述的云层”“城·查无此人:当代性与青年艺术家的集体反思”“摸象·童心:毕加索走进中国”“韩中日艺术家绘画交流展”“灵感世界:@时空之外的人”等当代艺术展30余场,以及“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民艺论坛”“筑梦鸟巢·留住传世技艺:鸟巢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展”等多场民艺、非遗展览活动。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