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艺术馆:深耕传统文化 专注艺术教育
王少波 | 2017-07-21
收藏
摘要: 在北京距鸟巢及水立方等奥运场馆仅800米的地方,坐落着一座颇具唐宋之风的建筑,这就是炎黄艺术馆。炎黄艺术馆占地面积28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走进艺术馆可以看到,建筑采取非对称格局,屋顶采用门头沟茄皮紫色琉璃瓦,寓意“紫气东来”,檐口瓦当饰以“炎黄”二字图形纹样;正门是用废炮弹壳熔铸而成的大铜门,上镌有“说唱俑”“唐三彩”“簪花仕女”等古代艺术珍品的图案浮雕。艺术馆主体建筑地上2层半,地下1层半,内设展厅、多功能厅、画库、画室、艺术商店等。其中,展厅面积3300平方米,分为9个展区,空间构成采用簇集组织,分合自如,最大限度采用自然光,又避免阳光对展品的直射。

炎黄艺术馆.jpg

据炎黄艺术馆馆长崔晓东介绍,炎黄艺术馆于1991年建成开馆,创始人是新中国美术的开拓者、著名绘画大师黄胄。“炎黄”这个名字就是由黄胄提出的,他也是首任馆长。黄胄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崔晓东回忆说:“在改革开放之后,黄胄发现很多珍贵的文物和绘画作品流失到国外,就有了建一个馆来收藏这些珍品的想法。当时国内确实缺少这样一家艺术馆,同时,他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办展时,许多企业家、收藏家都希望为他开办一座展示他作品的陈列馆,并为此捐款,但黄胄不想为个人办馆,而是想办一家可以服务社会的艺术馆。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北京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因此,一座由黄胄发起,由社会各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炎黄艺术馆于1991年建成开馆。炎黄艺术馆是一家民办公助性质的艺术机构。艺术馆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北京市文化局,具体管理则由炎黄艺术馆理事会负责。理事会由对炎黄艺术馆有贡献的社会人士和黄胄家属等组成。

炎黄艺术馆的宗旨是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中国画的繁荣发展。因此,艺术馆的工作主要包括收藏、展览、学术研究、公共教育、艺术培训等内容。崔晓东认为,炎黄艺术馆兼有博物馆和美术馆两种功能,主要以美术馆的方式来运作,从事非盈利的公益事业。目前,艺术馆有近50名员工,承担管理和运营工作。这些员工大都是年轻人,大部分来自艺术院校。

炎黄艺术馆1.jpg

收藏:民间美术是亮点。据崔晓东介绍,炎黄艺术馆的主要收藏是黄胄的作品和藏品,黄胄的作品是艺术馆收藏的基础。“这些年,艺术馆也陆续收藏了一些当代优秀画家和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特别提到,民间美术是炎黄艺术馆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美术藏品中,很多来自捐赠,如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老教授将其15年收藏的藏品,都捐给了艺术馆。

展览:将年轻艺术家的推广作为重点。炎黄艺术馆每年约有40台展览,展览的重点分三个方面。一是对以黄胄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展览。二是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展览。崔晓东说:“因为我过去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所以对年轻一代艺术家比较熟悉。他们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未来,但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和支持都不多,所以艺术馆将推广年轻艺术家这一工作作为重点。三是对中国民间美术品的研究和推广。同时,艺术馆这些年一直在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工作。2016年在日本举办了中国民间美术展,并取得了很大的反响,今年计划在西班牙、英国办展,目前正在筹备中。“我们也有针对在中国生活的外国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展览。实际上,他们缺乏展出的机会,于是我们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艺术馆已经连续四五年做这样的展览了。”同时炎黄艺术馆也接待社会机构、艺术家个人举办的展览。

炎黄艺术馆3.jpg

公共教育:让更多人走进艺术馆。艺术馆每年都会开展50多场的公共教育活动,以提升全社会对艺术的参与度。目前,炎黄艺术馆的公共教育项目分为3类。一是利用馆内艺术品及艺术家资源,开发与艺术相关的“艺术类”项目,包括以艺术名家公开讲座为主的“艺术公开课”,观众实际参与制作体验的“艺术工坊”,美术、戏剧、音乐等多门类艺术汇集的“艺术沙龙”。二是综合观展、绘画、游戏等环节,鼓励孩子和家长充分利用炎黄艺术馆的艺术家和作品资源,发挥想象力,通过创造性参与活动来发现艺术的“家庭亲子类”活动。三是联合其他文化类机构,打破艺术门类界限,为人们了解当今文化界在发生什么提供可实际参与的途径,内容包括主题阅读、新书发布等内容的“文化类”项目。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人走进艺术馆。

此外,炎黄艺术馆连续举办“炎黄文化艺术节”,邀请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乐团,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民间团体参与,通过表演、展示、讨论等形式,将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予以全新的手法呈献给社会公众。今年的艺术节将在10月举办。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