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书店的模样。”方所、例外、YMOYNOT、衡山·和集创始人毛继鸿认为博尔赫斯的这句话是对书店最中肯的评价。这或许是所有爱书人的一种情怀、一种向往。5月6日~8日,“书店力:2016成都国际书店论坛”就吸引了一批这样的中外“书店达人”,他们包括法国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主管、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水石书店(Waterstones)总经理、具有百年历史的英国老牌书店福伊尔书店(Foyles Bookstore)市场及品牌发展总监、有“天堂书店”之称的荷兰多米尼加书店(Dominicanen Bookstore)合伙人,以及法国书店协会主席、澳大利亚书商协会CEO等。这些“书店达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角色:在书店中,将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对荷兰多米尼加“天堂”书店、澳大利亚书商协会(ABA)、老书虫集团、英国水石书店、墨尔本瑞丁思书店、法国莎士比亚书店等负责人进行专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共同认为书店不应是商业场所而是文化平台。
如果将居住空间定义为第一空间,工作空间定义为第二空间,那么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空间,你喜欢在哪里度过?在商场,在咖啡厅,还是在一家书店?如果是书店,书店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第三空间呢?
其实可以发现,像方所、诚品、单向街等书店,它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而是成为各大地产运营商争相邀请的宠儿。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曾在《伟大的好地方》一书中提出“第三空间”理论,对一座城市而言,书店便是这样一个更具温度的“第三空间”,这种基于社交与切身感受的功能性体验越来越重要。实体书店作为一种与世界联系的方式,它可以是一个文化活动频密发生,让人体验美与新知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极具设计感,让人轻松享受闲暇时光的社交空间。正如法国书店协会主席Matthieu de Montchalin所说:“书店是一个文化场所,而不应该只是一个商业用途的空间。”那么,书店打造的“第三空间”是怎样的?又具有哪些特色?
打造文学艺术聚集地
曾有人预言,电子书会在五年之内占到整个市场的50%;这还不是最糟的,“雪上加霜”的是来自亚马逊、当当、京东等图书电商平台的竞争。
价格上不占优势,实体书店如何应对?对此,英国水石书店总经理James Daunt谈到:“我们在经营一个书店的时候,就像我们身上的肌肉一样,我们需要灵魂,灵魂是什么呢?人类的灵魂就是热情和兴趣。这也是我们应对线上书商挑战的唯一方案。”James说:“就是这种发现的趣味,这样的一种好奇心能够让顾客来到我们的书店,而不是去线上买更便宜的书。书店要找一些新的方法把世界文学联系在一起,把文学、电影、戏剧、电视等与读者结合在一起。”
在英国水石书店,每周都会举办4场文化活动,有时候甚至会有5场,书店也开辟了咖啡区、儿童区,将书店打造成为社区服务的文化场所。店员会打扮成玩偶,给孩子们讲故事,作家、艺术家、文化名人的讲座也络绎不绝。同样,英国福伊尔书店每周都会举办至少一场活动,包括讲座、论坛、摄影展等,还有艺术家驻场计划。英国福伊尔书店市场及品牌发展总监Simon Heafield说:“一般书店活动都是免费,但是我们将它们打造成品牌活动,就有主办方愿意付费进场。”此外,在法国莎士比亚书店,有一个接待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到书店里生活的项目,该项目命名为“风滚草们”(Tumbleweeds),据书店主管Octavia Horgan介绍,书店里存有至少3万份“风滚草”们留下的自我介绍,人们可以在这里喝烘焙的咖啡,可以读读书,可以看着时间一分一秒逝去。
法国书店协会主席Matthieu de Montchalin也是法国鲁昂L'Armitière书店的总经理,他认为实体书店的活力还是要靠活动来增加,“书店是小巷,是自由的领地,大家在这里可以写一些小东西,发表你的观点,畅所欲言,每次我们都可以就某个主题组织讨论或者辩论,讨论之后,你可以在智慧、自由、解放思想方面取得进步”。记者了解到,L’Armitière书店每年有上千场活动,在这里,有孩子们的阅读会、诗歌朗诵会,也有艺术家过来的钢琴演奏,还组织书友会、读书俱乐部,或者文学奖或者慈善活动。除了在书店内部,他们还在医院、剧院、学校和公共图书馆举办活动。
的确,通过来自世界各地书店的做法可以看到,作为“第三空间”的书店,它或许就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场所,一场关于书的谈论、一场音乐会、一场讲座,足矣。
扮演社区文化建设者
澳大利亚书商协会首席执行官Joel Becker认为,作为第三空间的书店既承担着“寻求知识、建立联系、分享经验”的作用,也承担着“社区(community)文化建设的角色”。
位于墨尔本的瑞丁思(Readings)书店是一个集书籍、音乐与影像零售于一体的独立书店,2016年伦敦国际书展将“全球年度最佳书店”奖颁给了它。伦敦国际书展组委会的颁奖词称赞其“影响深入社区,给予澳大利亚当地作家有力的支持,并协助非政府组织的扫盲行动”。据澳大利亚瑞丁思书店总经理Mark Rubbo介绍,书店创办了两个文学奖项,以鼓励支持澳洲本土新生作家的创作出版,以其中针对小说而设立的奖项为例,奖项针对的是新生作家写的第一本和第二本小说类图书,获奖者可以拿到4000澳元的现金奖金,相当于2万元人民币;书店还拿出书店利润的10%成立了“瑞丁思基金会”,用于“扫盲、社区和艺术事业”,至今已回报社会近400万元人民币。此外,书店接纳无家可归者,通过合作的社会机构为其提供帮助,为文化落后的原住民儿童提供书籍,瑞丁思把被唱衰的书店做成了一项公益事业。
在澳大利亚的其他地方,书店对于社区文化发展的促进也同样存在。据Joel Becker介绍,澳大利亚有“全国书店日”,期间书商协会推出不同类别图书的榜单和诸如儿童书籍阅读指南等阅读指导,作家、书商等还会把图书卖到消费者手中,此外还推出“爱上你的书店”全年阅读推广活动。这些,都是将书店与社区文化融合,让读者在公园等书店之外的地方,感受阅读的力量。
提供个性化阅读体验
如今,亚马逊等图书电商已经做到了个性化定制,但是实体书店有很大的困难。这是否意味着书店就不能提供个性化阅读?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相对于电商根据读者曾经购买图书而做出的“定制”,实体书店内店员通过与读者聊天之后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推荐更具专业性。与电商的线上推荐不同,实体书店的推荐更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在实体书店,个性化阅读可以是同一类别图书的搭配,也可以是根据个人爱好或者家庭其他成员的需求,而形成的综合性书单,还可以是书与非书产品的融合。
Montchalin透露,如何与不同顾客进行个性化沟通是他们未来几年的发展重点。“因为每一个顾客都只想知道一部分书,其他的书他一点都不感兴趣,在法国每年会有1.7万本新书出版,每天有四五百本,中国也差不多,每个人看书都有自己的选择。对于书店和实体书商来讲他们要做的就是在城市里面扮演一个重要文化角色,也就是说给客户提供服务一定要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