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类 面对暴力事件,学者们说了什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解 慧 | 2019-06-04
收藏

最近数起暴力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恶性事件和拯救更多的无辜者?这是5月生活类图书探讨的话题,亦是值得整个社会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暴力源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议题

  日前,日本发生了一起恶性无差别杀人事件,神奈县川崎市的一名男子拿着菜刀冲向了一群正在等待校车的小学生,导致2死17伤。无差别杀人这一词汇2008年出现于日本,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没有仇怨,随机选择作案目标的杀人案件。

  4月初在我国台湾地区热播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因取材台湾2006年真实发生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引发热议,该剧围绕这一话题探讨了“一个人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等话题。

  一直潜心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李玟瑾参与了多起犯罪案例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她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很多人的问题是早年成长中的环境问题。

  对于这一观点,国内外诸多心理学家都有研究和论证。在近期出版的《暴力解剖》一书中,作者着重分析了“纯真的孩童长大后为什么会成为冷血连环杀手?”这一命题,他认为大脑是犯罪行为的源头所在,暴力的种子早在一个人出生之前就已经萌芽,后天的生活环境会加速暴力种子的发芽、开花和结果。

  对这一问题的学术探讨学界仍各执己见,亦有不同的研究成果。美国心理学博士斯坦顿·萨梅洛在《犯罪心理分析》中对数百个亲身经历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发现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格的必然产物,而犯罪人格是错误的思维模式的产儿,因此,理解罪犯的认知模式比了解犯罪原因更重要。这一观点颠覆了把犯罪归结于外部环境或精神疾病的传统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预防犯罪以及转化罪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萨梅洛强调,犯罪人格虽然异常顽固、难以辨别和治疗,但依然可以通过帮助罪犯改变其思维方式进行矫正。罪犯能否痛改前非完全取决于自己: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这与心理学博士詹姆斯·法隆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在2005年一次研究中,发现自己的脑部结构跟心理变态者的一模一样。研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父系血统中出现过多起弑母案件和杀人犯。他虽然也带有家族遗传的躁狂症,却可以通过自控,过着与普通人无二的人生。詹姆斯将自己的案例与研究汇聚于《天生变态狂》一书中,作为反证提出。


  如何自我修正

  应是每个人的必修过程

  近年来,我国也有数起无差别杀人事件发生,并引发舆论关注。如去年6月,在上海制造了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罪犯,日前被判处死刑。据调查发现,很多罪案的作案动机仅仅是因为施暴者带有“对社会的怨恨”“对幸福的怨恨”等想法。日本社会心理学家碓井真史就认为,这些杀人犯多数是被孤独和绝望压垮的人。

  这里并非是为施暴者辩护,他们犯下的罪行自有法律制裁。但通过学者研究,如心理学家叶鸿羽在《犯罪心理学》一书中,对在全球发生的36个惊天大案做了案情分析,他发现,这些案件的起因无一不让人潸然泪下,所有要谴责的恶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心碎的过往,是那些不堪的、令人崩溃的绝境造就了孤独、冷酷又可怜的灵魂。在美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家拉里写的《迷途的羔羊》一书中,作者以美国青少年为例,发现大多数的青少年失足者由于缺乏爱和正确的教养,导致的不良情绪会让他们对社会、人们产生敌意。美国大部分城市都存在少年帮派,成百上千的青少年都曾遭受过长期无人看管、严重的性虐待和殴打。

  美国哈佛医学院精神学专家玛莎·斯托特认为,暴力是“反社会人格者”的主要表现,但在“反社会人格者”之前,他们可能都潜伏在一个长期的“非暴力反社会人格者”中,此时如果这些“非暴力反社会人格者”能自我觉醒,或者旁人能正确的引导他们,也许可以避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走向罪恶。

  李玟瑾同样认为,对青少年而言,人性的教育比智利教育更为重要,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人性的洞察和尊重。

  对人性的洞察,往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在《非暴力沟通的觉醒》中,作者托马斯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入手,提出了5个陷阱,诸如“我们的安全感和信心并不愿于自身,而是源于他人的看法”“我们学的更多是如何做而不是如何存在”等等,挖掘自我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改变多少,甚至是自我调节,跳脱不良情绪和环境造成的危险行为。

  其实,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矛盾和冲突之中,一旦无法协调好这些,就会让我们陷入一场无法自拔的甚至是失控的情绪中。如果一些人面对现实冲突时的应对,更宽容和悲悯一些,学会自我疗伤、自我修复,是化解孤独、焦虑、自卑的良药。

  日本作家村上龙曾针对日本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发言,日本这个国家的人太寂寞了。在日本感到“孤立感”、对于“孤单一人”的事情感到“焦躁”“失落”的人不断增加;感觉与他人有“距离感”和“现有的自己不被接受”的人也日益增长。但这些不舒服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改善,这也是《我们都是一样的孤独》一书中作者的观点,作者提倡接纳自我,给心找个立足之处。《最好的心理医生是自己》也提倡通过剖析自己,避免走向极端。作者从孤独、焦虑、抑郁、怒气、自卑、虚荣等角度切入,让人们更关注自己,而不是他人的目光和评价,从而摆脱一些负面的情绪,积极走上人生正轨。


  ■ 书 单

  《暴力解剖》[英]阿德里安·雷恩著 李鹰翔译/重庆出版社2019年4月版/67.80元

  ISBN:9787229110796

  《犯罪心理分析》[美]斯坦顿·撒海洛著 姚峰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年4月版/77.30元

  ISBN:9787115463180

  《天生变态狂》[美]詹姆斯·法隆著 瞿名晏译/群言出版社2019年4月版/36.50元

  ISBN:9787802569508

  《我们都是一样的孤独》[日]水岛广子著 王晓蕊译/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年5月版/39.80元

  ISBN:9787518054596

  《犯罪心理学》叶鸿羽著/台海出版社2019年5月版/45.00元

  ISBN:9787516822104

  《迷途的羔羊》[美]拉里.J.西格尔等著 丁树亭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5月版/98.00元

  ISBN:9787121362330

  《非暴力沟通的觉醒》[法]托马斯·德·昂桑布尔著 曹淑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3月版/52.00元

  ISBN:9787807680369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