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让我们用书互相款待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 雨 | 2018-06-05
收藏
摘要: 如果说颁奖是一种照亮,为在文学舞台黑暗之中的作家与作品打光;由文字构成的作品,某种意义上,也像灯一般,照亮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给人以慰藉乃至力量。

盘点2018年5月海内外文学界的大事,在国内,首先要数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400多位海内外网络文学界代表在浙江杭州白马湖畔共话网络文学创新与发展。在海外,便是诺贝尔基金会表示由于性丑闻影响,取消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也就是说,2018年,我们将迎来没有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年。

  如果说颁奖是一种照亮,为在文学舞台黑暗之中的作家与作品打光;由文字构成的作品,某种意义上,也像灯一般,照亮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给人以慰藉乃至力量。

  文学类

  文学之力与网文之潮

  灾难、悲痛与新生 以文学献祭

  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祭,灾区人民经历了苦难和重生,以10年为节点,各种纪念纷至沓来,有关记录汶川地震及有关幸存者10年历程的作品纷纷推出。这些作品无一不让我们了解灾难,反思生命,体味人的死与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四川作家安昌河的小说《断裂带》,讲述了一个处于断裂带上的村庄——秦村的故事,书写两代人的爱恨纠葛。四川省作家李牧雨的小说《有人生还》(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版)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创作,讲述了5·12地震当天,高楼震垮,13个不同身份的陌生人被掩埋在陷落地下的负一层社区超市中展开自我营救的故事。既能感受灾难的无情与恐怖,也能体会到人性的善良与伟大。

  当自然界的地震袭来时,你或许可以自称为幸存者,但在人性的地震面前,没有一个人可以幸免。毛国聪在《镜子背后的女人》(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中,将时代的伤痛、人性的病症演绎得入木三分。此外,由资深记者10年跟踪采访60余名幸存但高位截肢青春少年奋斗历程的 《汶川十年》(湖北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版),讲述他们在破碎中成长,在残缺中绽放的经历。10年,汶川重建起的,不仅是新城,更有不屈的灵魂。

  四川大学出版社还推出“汶川大地震十年再回眸”丛书,有地震亲历者口中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有采访收集的口述史料。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摇摆的青春:“5·12”爱情故事》,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展示了以马忠政、黑皮、张力、杜鹃等为代表的四位刚刚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在经历大地震前后生活、工作、事业、婚姻的变化。

  汶川大地震幸存者、作家李西闽的长篇小说《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版)亦为汶川大地震10周年而写,他回顾地震中的生死体验,书写10年心路历程。并将此献给大地震中痛失所爱的人,献给在灰暗时刻仍热爱生活的人。李西闽在大地震期间被埋废墟76小时,获救后写作长篇纪实散文《幸存者》,并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他在书中讲述3个人震后挣扎求生、战胜心理与身体伤痛的故事。作家李西闽在震后多次无法忍受身体疼痛与内心恐惧,试图自杀,但不忍抛弃妻女,也不愿向恐惧认输;摄影师苏青眼见一对新人在自己面前瞬间消殒,总试图弥补内心的愧疚;当地农妇李翠花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却也努力想要一个新的生命。可以说,这本书是他这10年的心灵史,也让他完成了写作的另外一种转变。他在书中坦诚写下,“真正获得重生,必须靠自己,不要被自己打败”。

  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与经典化

  5月1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可谓星光熠熠,400余位网文“大神”和海内外网络文学研究者、评论家,以及文学网站、影视企业代表等多方嘉宾共聚浙江杭州,共话网络文学发展。一系列网络文学论坛,多场网络文学泛娱项目推介会、作家新品发布会相继亮相。中国作协还首次发布《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17)》,揭晓“2017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

  而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的中国网络作家村,已经吸引近唐家三少、猫腻、蒋胜男等60位国内顶尖网络文学作家入驻。以此为载体,一个集网络文学作品创作、项目孵化、版权交易、作品改编、影视动漫游戏衍生开发等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正在打造中。目前已经实现版权交易收入过亿元。

  如果将网络文学作品《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发布作为网络文学发展的起点,至今恰好走过了20年。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已拥有约3.78亿读者、1400万作者、1600余万种原创作品。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开幕式致辞时说,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并正在迎来新的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说,举办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思考中国网络文学在新时代的责任。

  网络文学的商业化无疑是成功的,但如何经典化?5月初评论家邵燕君对阅文集团联席CEO吴文辉进行了采访,对这一问题,吴文辉表示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和文学化要并行,倾向于任何一边都会导致系统失衡,当然更希望出现又畅销又叫好的作品。在提及全民阅读时,吴文辉做了一个重要预判,他认为中国大部分人的日常行为都会迁移到互联网上,他希望读书这个行为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一个入口,而网络文学是整个互联网读书上深度最深、商业价值最高的。

  在网络文学之外,传统意义上的纸书出版如静水深流,等待读者发现其阅读之美。5月值得关注的小说,有作家韩松“医院三部曲”的终结篇《亡灵》(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版),他在书中探讨人死之后怎么活着这一哲学问题;还有青年作家石一枫向时代致敬的《借命而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作家迟子建解析东北小城落寞与生机的《候鸟的勇敢》(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以及畅销书《斯通纳》的作者约翰·威廉斯的历史小说《奥古斯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不同于《斯通纳》在蒙尘50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奥古斯都》一面世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家以小说的视角重新创造罗马世界。

  悬疑小说家丹·布朗5月到访中国,他带来知识悬疑小说《本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作家在书中用人工智能的故事探讨人类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还有一本政治悬疑小说值得关注,这便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与全球悬疑小说家詹姆斯·帕特森跨界合作,共同撰写的首部长篇小说《失踪的总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版),小说涉及了多起美国历史政治事件。

  在散文随笔方面,总能在市井生活中发现意趣的高军,近期推出他的全新随笔作品集《人间须尽欢》(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版),以及《世间的盐》(新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4月版),依旧是洞悉世事百态,幽默有趣却犀利深刻。北溟鱼的《在深渊里仰望星空:魏晋名士的卑微与骄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村上春树的旅行随笔《假如真有时光机》(南海出版公司2018年5月版)、杨振宁最新文集《晨曦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5月版)也值得一读。

  社科类

  智识与思想,艺术地表达

  历史是人性的试验场

  作为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的典范,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直是历史传记出版中当仁不让的热门题材。其在中国大热,要从作家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和他责编的《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95年版)始。至今,有关曾国藩的出版热度仍不减。

  在诸多解读中,历史学者张宏杰的解读独树一帜,在《给曾国藩算算账》(中华书局出版)之外,仅是“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系列(岳麓书社出版),销量已经过百万册。日前,该系列新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曾国藩的领导力》(岳麓书社2018年5月版)分享会5月27日在京召开。他与嘉宾、作家马伯庸进行对谈,就“曾国藩与晚清风云人物”,以及历史与文学虚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番精彩的思想碰撞。

  从张宏杰写下第一篇关于曾国藩的文字至今,已经20年。他说自己之所以不停地写曾国藩,是因为读曾国藩有益无害。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系列的第一本,他写曾国藩一生中几次“脱胎换骨”的过程,即几次重大挫折的影响。曾国藩会把砸到他身上像大石头一样的挫折敲碎,然后一块块像嚼钉咽铁一样咽下去,并让这些挫折变成滋养他的营养。该系列第二本书的副标题是“曾国藩的家族与家风”,分析曾国藩家族内部的兄弟关系。曾国藩虽然写了一篇篇富于教育意义的家书,但他们兄弟之间经常发生剧烈的冲突。第三本即新书的副标题叫“曾国藩的领导力”,写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以及沈葆桢和李元度这两位在湘军史上地位非常重要的人才之间的关系。张宏杰说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他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和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的相处方式。其领导力不是像人们想象或误以为的基于老奸巨猾的权术,而是因为“拙诚”,即笨拙和真诚。譬如他和胡林翼相互支持、包容和激励,出发点都是对对方的付出和帮助,并因此获得非常大的教益,这二人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典范。

  在张宏杰看来,曾国藩天性笨拙,成就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他的人生哲学。通常人们会回避缺点;但曾国藩认为,笨人做事比较扎实,抗挫折能力比较强,所以他知道如何面对失败,从不气馁。包括曾国藩一生打仗的特点,也是“打呆仗,结硬寨”,而不是不停地用计谋,不停地冒风险。曾国藩一直都是用最笨的方法去打仗,但能笑到最后。

  要将历史普及读物写得既有趣又扎实,并不容易。首先就要处理好和文学的关系。张宏杰说他一直认为,历史是人性的试验场。但与文学相比,历史有一个基本底线叫真实。做历史研究,亦如此。

  在历史人物传记方面,5月值得关注的,还有美国汉学家罗汉的研究专著《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5月版),以及历史学博士郑小悠深入浅出探讨权臣宦海浮沉的《年羹尧之死》(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等。

  让古物恢复我们的文化记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逛博物馆,也要读“博物馆之书”。这两年文博出版不再孤芳自赏,让文化“活”起来的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吸引了许多人的眼光。

  去年年底,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爆荧屏,九大博物馆馆长甄选27件国宝,李晨、王凯、刘涛、雷佳音、易烊千玺等数十位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前世今生”和“亲历传奇”。节目的播出引发了大众对文物国宝的极大兴趣,掀起了一股“文博热”。由《国家宝藏》栏目独家授权的同名书籍《国家宝藏》日前在中信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千里江山图》、越王勾践剑等27件珍品国宝在书中完整呈现,节目中大量未播出内容也在书中有所收录。

  如果说《国家宝藏》可以让读者将博物馆里的顶尖国宝“带回家”,赏国宝、听前世今生的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敛起年轻时的狂妄,在认真地注视和倾听后,祝勇写下《故宫的古物之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以中华文明每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书写故宫里的艺术史。而曾写下《两个故宫的离合》的野岛刚,带来新作《故宫物语》(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3月版),细谈台北故宫文物和历史掌故。

  在书写文化记忆以外,美国博物馆学家妮娜·西蒙的《参与式博物馆》(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8年5月版)是一部反映国外博物馆发展趋势——“参与”的重要著作。博物馆到底要做百科全书式博物馆,还是互动型的科技馆?如何构建完整的参与式博物馆体系?这本书就此探讨。

  2018年5月,值得关注的人文社科好书还有: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的英国学者杰克·古迪写下的《金属、文化与资本主义:论现代世界的起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他认为青铜时代是对东西方进行平等研究的一个出发点,探讨了对金属的寻找如何与其他形式的知识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导致欧洲乃至现代文明的诞生。奥地利作家让·埃默里的《罪与罚的彼岸》(鹭江出版社2018年5月版)是一本关于道德勇气的回忆录,他对奥斯维辛受害者的生存处境做了一次探究,从历史细节中书写难以言表的苦痛情感。林立青的《做工的人》(工人出版社2018年4月版),勾勒我国台湾工地工人生活与劳作的日常细节,让这些在社会底层沉默的影像和声音浮现出来。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日前创建大众出版新品牌“鼓楼新悦”,推崇智识与思想,《自行车的回归:1817~2050》《时间迷宫》《文化的演进》等作品首批出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