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擘画文化强国新蓝图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两会特派记者 王少波 王双双 田红媛 | 2021-03-19
收藏

  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闭幕。大会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均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为出版传媒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发展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对此建言献策。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推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要在这个历史方位的维度下来操作,首要解决新时期的新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芙蓉》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龚曙光提出,面对低利润率影响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实体书店客流和图书销售损失严重、无序竞争最终导致读者利益受损等问题,应多方发力规范出版物市场价格秩序。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关注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建议解决“全、散、小、弱”问题,以集团化推动专业化。针对公版书出版中存在的良莠不齐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建议加强保护与管理,引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主题出版是出版业的“主旋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殿利提出,要警惕盲目出版、低水平出版和重复出版的陷阱。全国人大代表、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认为,要善于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把深道理讲浅,把大本子讲活,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缩小数字鸿沟。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提档升级越来越重视,各地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发挥效能上仍受不少因素制约。对此,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刘忠斌认为,必须加快数字化发展,缩小数字鸿沟,有效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亿万人民在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保护好传承好本地历史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的精神之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拥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开明画院院长林阳鼓励新乡贤兴办书院助力乡村振兴,对提升贫困地区的人文素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全国政协委员雷鸣强提出,应加强乡村民办公益性图书馆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有代表委员建议,让优质全民阅读服务下沉农村,要充分发挥好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作用,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配书质量,有针对性地推出适合农村群众的阅读交流分享活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进一步提升各地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实体书店、阅报栏等全民阅读基础设施规模、设备升级和内容建设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强调,尤其是要向农村、偏远山区扩展延伸,“以切实解决读书难,特别是读好书难的问题”。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