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奇妙的中国植物》(全4册)顾有容、陈超群、陈惊鸿文 李赞谦绘/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6月版/120.00元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读罢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奇妙的中国植物”系列,脑海中回响起这句话,中华大地上那些多姿多彩的植物,真是奇妙又可爱。在以前的年代,国人的生活状态与大自然更为接近,无论老幼,识别植物并非难事。而今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里大多数人的植物认知能力渐弱,尤其是儿童。
在面向儿童的自然科普读物中,有关植物的科普童书远远少于动物类的。在许多优秀的引进版科普童书中,孩子们能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看到大千世界的各种奇异植物,还能在博物手册、户外手册中学到观察植物的方法,但孩子在这些书中接触到的多是国外的植物,当然其中有一部分“也生长在中国”。实际上,这类科普读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鼓励孩子们学会观察。许多奇异的植物生长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普通人难以亲身观察,儿童需要练习的观察应当从日常生活出发。所以,对中国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植物科普是讲述他们身边植物神奇故事的书。
因此,“奇妙的中国植物”系列让我非常欣喜。从体例上看,它很像传统的小百科手册:根据植物的栖息地分成《森林篇》《湿地篇》《荒漠草原篇》《高山篇》四册;每一分册前面列出文图目录,后附常用专门词汇列表;正文的每一条目,先标注该植物所属的科属、拉丁文学名、在中国的地区分布,然后是植物手绘图与文字说明。可以说,这是一套非常扎实的科普读本。
作为科普读物,最重要的特质还在于精确与严谨。这套并不“厚重”的儿童植物科普图本经过3年精心打造,创作与审读团队汇集了国内顶尖的植物学研究与科普高手。在阅读过程中,我常能感受到创编者的用心努力。以《森林篇》的“艳山姜”为例。作者先从杜牧的诗“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引入,联系到这种听起来似乎有点陌生的品种,然后介绍其花期与花朵开放的形态,接着介绍其生物特征与繁殖的关联。在图注补充中,加上果实的描述与食用价值,更结合四川的“叶儿粑”,仿佛已香气扑鼻。这一切都在不到400字内完成,颇能体现作者的科学素养、文学功底和生活趣味。
在《高山篇》中,介绍“西藏杓兰”时,作者巧妙介绍熊蜂总是一次又一次掉进其“口袋”陷阱的情形,以童话的口吻描述了西藏杓兰繁衍后代的诀窍;介绍“甘肃马先嵩”时,作者在用形象的比喻描绘花序形状的同时,也介绍了其特有的寄生现象对人类活动的互动影响……类似的精彩讲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创作者并没有呆板地沿用固定的表述格式,而是根据品种灵活选择有趣的知识点,让读者产生连接,形成强烈的印象。
俗话说“草木无情”,人们通常将植物当作没有感觉、没有情感的物种,而观察更依赖长时间的耐心,所以孩子往往不太容易较长时间地观察植物。这套书除了介绍植物的基本生物特征,常常会延伸到文化联想、与人类的关联,并挖掘出一些可谓神奇的趣味点。读这样的书,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帮助我们领略身边的自然之美。借助这样的观察宝典,一起发现更多的神奇和美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