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出版研讨会在京召开
江 海 | 2020-01-15
收藏
摘要: 1月10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京召开了“再现中国古代机械文明——《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出版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共同探讨“古代机械文明”。 该出版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关晓武研究员主持。


7e118a90-8d71-47f4-9f25-128832f96ca5.jpg

d15b18c2-a7d3-496d-976c-12ef82f1eae6.png

据悉,科技史家、中国古代机械模型复原研究领域学术领头人、教授陆敬严的力作《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于2019年6月出版发行,先后入选上海书展“集团20本好书”“解放书单”“中国好书”月度榜单。

会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对《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该书成系列、成系统地介绍了四大发明外的中国古代机械文明,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结合对相关机械制造原理的探究,再现了中国古代在农业、冶金、纺织、天文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长期领先世界的成就。让当代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中华民族在智力和生产实践上的伟大,从而对中国历史、中国科技史、中国文化产生更多的理解和自信。

4a7bab9f-dbb8-40c5-8842-e47be766ded6.png

阚宁辉

现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温泽远介绍了该书的出版初衷和编辑经过。“历史上,中国机械技术曾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中列举的26种中国古代的杰出发明中,有12种属于机械范畴,另有10种或多或少与机械有一定关系。但这些成就中国人了解得并不多,甚至非常不了解。该书不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华古代机械技术文明的整体样貌,而且通过复原不同时期的机械制作成果,可以让更多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揭示其发展的轨迹和兴衰的历程,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这无疑对提高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大有裨益。而书中揭示的每一件精巧设计的古代机械本身和作者陆敬严主持制作的精致模型,又都是蕴含敬业、勤奋、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有利于激励人们在生产劳动、科技创新中树立精品意识,再创辉煌。”

a97321ae-3207-4027-b0f1-6916ed55e029.png

温泽远

研讨各抒己见

研讨开始,首先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研究员张柏春回忆了他与陆敬严的师生情和当年的学习生涯,认为不仅要拜读他的论著,更要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他谈到,陆敬严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业上要求学生认真做学问,并鼓励大家到国际学术舞台上,与国际专家进行交流。他做过两次脑手术,造成行动不便,不能像健康人那样工作。他原来是用右手写作,做手术之后,右手不能写书了,练出了左手写字,还能写书法,实在不容易。陆敬严做事追求精致,生病后,没有放弃写一部完整的中国机械工程史的目标。他超额完成了这个计划,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兵器》《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中国机械史》等著作。《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是一部技术史专著,旨在将古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结合起来,进行机械的技术史研究和复原。该书的面世,陆敬严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他不仅传承了刘仙洲的机械史研究方法,还发展了王振铎等开创的古代科技复原研究。

623a5616-473f-4123-85e0-1f6d38cfdc8e.png

张柏春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教授冯立昇对陆敬严的工作做了高度概括,他表示,“文革”学术中断,而刘仙洲去世后,机械史学科陷入停顿状态。这个学科真正开始恢复,陆敬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从刘仙洲的半部机械史开始做起,做了更全面的机械史研究。他选择了很重要的突破点,一个是摩擦润滑的专题研究,另一个就是机械复原研究,他的复原工作是继王振铎后的一个最重要且系统的工作。陆敬严做了综合研究后再做复原,其研究深度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不仅有具体的复原对象,还有系统的理论探讨,已经把机械复原上升到一个学科水平。《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指出复原与复制的差别,着重强调复原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多样性。尽管该书是学术著作,但其图文并茂,是一本雅俗共赏、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懂的好书。

34269cf3-142d-4d56-b988-086063595e97.png

冯立昇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认为,陆敬严多年长期积累,做出如此系统的机械复原工作,非常不容易。书中的许多观点让人很有启发,比如,他没有盲目地把复原的内容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叙述具有开放性,提供了可能性,为后续的研究留有余地,避免了很多争议。从传播普及角度看,该书不仅具有学术含量,体现了史学的想法,同时可以作为普及读物,也贴合当下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形势。书中的数字化内容对于教学的作用,较传统的文字记载更生动、更有效果。

130c84d0-3650-4a62-95c6-b1c625d0a3dd.png

刘 兵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从书中的悬棺谈起,认为悬棺的“悬”即使悬挂的悬,又是悬案的悬,相关研究解决了中国殡葬文化中的一个谜。通过此例,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国手工匠,研究中国工匠精神。他又从中西方文化的话语权角度进行阐述,在如今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转折点,如何从各方面(包括机械工业)学习赶超西方优势,挖掘弘扬中国特色,如何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给出很好的启示。

9c9ae806-5ea7-463e-8c3b-32d91b267900.png

王一方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戴吾三回忆起两次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陆敬严复原的战争模型时的情景,当年的激动之情仍记忆犹新。他认为,在当前文化自信、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提倡工匠精神的大背景下,展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明延续,不要仅仅限于四大发明,更应该从民生的角度,对古代的生产生活工具加以关注。正是这些生产生活工具支撑了我们千年富足的生活。中国的物质文化研究不应该仅局限于享乐生活文化和市井生活文化,而在机械的灵巧、技术的智慧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从书中可以看出,陆敬严的立意很高,他没有仅限于在学术上解决问题,而是心心念念希望建立大型中国古代科技博物馆,用以展示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反映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科技文化。

df4a2090-395f-492f-a810-23442e1a987b.png

戴吾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烈通过回忆与陆敬严的交往以及自己参与立轴式1:1大风车的复原经历,指出机械复原研究的难度和重要性。正是有一代代学者的坚持,中国古代机械史、科技史的研究才越来越兴盛,一直延续下来,不断有新的学术进展。

d307a36c-63fb-44e0-8daa-f62cd30ad2f3.png

孙 烈

463f8eb0-7c49-4af4-859b-480d04cde5d4.png

关晓武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章梅芳认为,陆敬严的复原研究建立在技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属于“高阶”研究,特别难能可贵。书中提及的复原多样性,反映了他学术的严谨和开放的心态。这本书是学术界和普通大众二者都能兼顾的书,所配的视频非常适合高校课堂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术著作就可以从文字里走出来,走进课堂、博物馆。《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体现了陆敬严的爱国主义情怀,希望通过该书,可以将古代文化、技术文明、机械文明传承给青年一代。

2f5ff39c-ff51-4b09-90e2-cfe2e5446e7d.png

章梅芳

《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举悬棺、记里鼓车和杯中香炉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发明为例,来说明古代机械复原的趣味性、学术价值和科普意义。他认为,在大力提倡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出版这样一本书特别有意义。结合《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他建议今后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去模拟呈现古代机械运作的场景,进行文创产品等进一步开发,以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ad3b8b3-12d6-4766-9f27-eaefc93f7c39.png

尹传红

金城出版社总编辑潘涛,《中华读书报》主编王洪波、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游战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朴、黄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龚燕、北京拜尔迪生物公司总经理张治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业务部主任毕胜等出席研讨会,从出版、宣传普及、科学史教学等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是一本集大成著作,应该进一步挖掘拓展书中内容,开发中国古代机械模型,进一步制作相关动画视频等,做好向青少年推广工作。

00607597-485a-4b68-a224-fe7a965f66d1.png

潘 涛

bbb8ee26-31b4-4a47-afdf-815a5a582e80.png

王洪波

a1e3c2b7-b46b-4f74-a1e3-ab23be377f86.png

游战洪

8c5bc1d0-095a-4a95-b512-5e7caa6eadf4.png

陈 朴

04c0612f-d50d-4feb-891f-baa3e93b7b3e.png

黄 兴

303bf8d1-4b36-4053-bdc5-a1246cc014e2.png

张治中

30a9d09d-d8d6-4731-9fe1-07f3dcc17baa.png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