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燕山出版社《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出版座谈会在京举办 展览同期举行
肖颖 | 2023-03-20
收藏

3月20日,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及首都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出版座谈会在北京首都图书馆春明簃阅读空间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沈红,北京燕山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夏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常务副总编刘凯等嘉宾出席。座谈会由北京燕山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夏艳主持。《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展同期开幕。

朱启钤所著的《丝绣笔记》对历代丝绣制度、名物变迁、存世实物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著录,开中国丝绣史系统研究先河。诸多总结,虽经近百年学术推进,至今仍为确论。服饰史研究大家沈从文以《丝绣笔记》为教学参考用书,并做批注。批注对书中援引的文献加以评议,或述其沿革,或判其是非;增补了部分丝绣史方面的内容;对结论有讹误处凭史料、出土文物悉加订正,体现了学术史的推进。

2.jpg

出版方向首都图书馆赠予《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

《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一函三册,由北京燕山出版社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共同出版,前两册为批注影印本,底本为1930年存素堂《丝绣笔记》初印本,上有沈从文批注、刘观民手迹、王㐨关于此书流转的记事及批注等;最后一册为刘观民等对批注的整理本,以便读者识别利用。刘凯在致辞中表示,《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的出版见证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与北京燕山出版社的默契合作、心血团结,今后两家单位将继续深耕传统文化佳作,带来更多的优秀作品。

杨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

杨泓与现场嘉宾回忆了与沈从文、刘观民、俞伟超和王㐨先生交游的往事,强调了该书出版的纪念价值。尚刚从学术角度对《丝绣笔记》及《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给予了肯定,《丝绣笔记》作为丝织史研究的参考用书,在学术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赵连赏研究员强调该书蕴含着对前辈们的追思,认为批注文字折射了近百年丝绣研究发展的脉络。原北京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编审杨璐强调书中印有沈从文的书法,价值宝贵。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阚红柳表示,文献的传承,文是典籍,献是贤人,《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一书的百年出版史实现了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朱启钤的曾孙朱天,沈从文的孙女沈红、沈帆,刘观民的儿子刘霄,王㐨的女儿王丹,人民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孟超,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馆长倪东侃等也分别发言。值得一提的是,《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尝试了学术融合出版的新模式,即以出版结合展览推动学术研究,进而达到普及学术的目的。

4.jpg

《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展分为两大区域,第一部分为《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书展,首先介绍了《丝绣笔记》作者、批注者及数位经手人,包括朱启钤、沈从文、刘观民、王㐨等的生平,详细叙述了该书整理出版的过程。书稿历经多位学者之手,凝聚众人的研究心血,直观地展现了不同时期丝绣研究的重要成果,成就了中国丝绣史研究的一段学术佳话。在此基础上,展览围绕“锦”“绣”“缂丝”等主题内容,将《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一书的要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导读。展览第二部分为配合《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一书的中国古代相关织物、染色和织机展。其中展出织物等40余件,包含考古发现、存世锦、绫、绢、缂毛、缂丝的复制品及部分现代工艺品。第二部分还展出了根据明清存世织物测验出的十余种中国古代的重要染色植物,如郁金、鸡血藤、茜草、槐米、黄柏等,以及由这些植物在不同染色条件下的丝线染色成果。

《沈从文批注<丝绣笔记>》展将持续至6月30日,同时,春明簃阅读空间将推出缂丝等一系列特色体验课程,让读者享受亲近历史、动动手工的别致乐趣。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