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于2009年秋全面启动至今近6年了 ,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教材改革是课改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落实,必然引起中职教材新一轮的改革。各出版单位为赢得中职教材的出版机会,都在厉兵秣马、积极组织编写教材,送审教材,其积极的热情和态度值得可嘉,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中职师生,服务于我国的职教发展,服务于转型后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自己几年来组编中职教材的一点经验和中职学校的调研,提出编写中职教材应把握的几个特性,抛砖引玉,期待同行能够出版与时俱进的优秀中职教材。
■王玉栋(教育科学出版社)
首先,中职教材具有教材的一般性外,中职教材的编写还应关注在其鲜明的职业性。教育部明确中职学校要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和中级、初级专门人才。大多中职生毕业后是去就业而不是升学。可见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这就决定了教材中呈现的学习内容不是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而是实际操作技能和为操作储备的专项知识,“以学科为本位”转变为“以技能为本位”,需要坚持“理论够用、技能要精、强化实践”的编写原则。实践证明,一些任务引导型教材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切实做到学习和实践同步。倘若在教材中,增加实例的比重,增加有时代感且趣味性强案例,增强项目的实操性,在编排上安排学生操作环节,便于课堂操作评价标准等,这样会更体现教材鲜明的职业性。
其次是,中职教材的编写要以中职教师,把握好教材分类和编写结构。
第三点是把握中职教材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中职教材是学校安排授课内容的重要形式,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及实用性。
第四是要把握好中职教材使用对象的特点。编写中职教材时,编者脑海中一定要铭记教材的使用对象是中职学生,一群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活泼好动,而且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一方面,编写的教材多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综合应用表格、加标注图、实物照片图、模拟图等多种形式,改变单一、枯燥的文字叙述,为他们提供图文并茂的学习工具;配以“思维导图”“相关链接”“情境再现”等栏目名称,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任务的实施,使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切合学生阅读习惯。
第五是要把握好信息技术服务于教材内容,以教材为基础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势在必行。在信息时代,在行业转型的背景下,策划和编写中职教材有一个趋势是,除了编写教材图书之外,还必须考虑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教和学的数字化资源,如光盘、教学网站、习题库和网络课件,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弥补教材在教学中的不足。
通过多媒体、网络化的表现形式把文字教材、数字化资源与教学网站整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说教变得生动有趣, 并有效解决传统教材内容拓展的局限性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更新不够及时的问题,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产岗位与技术发展的需要。借助数字化资源,提升内容的生成性的可能。师生互动,改变预设的教学内容,引出新专题,产生新体验,获得新认识。师生的互动活跃了气氛,激活了思维,更高效地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 开发的数字化资源可通过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突出技能训练的情景性、过程性和操作性,服务于在师资、实验实训设备、经费等办学条件上较差的中职学校,为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突破教学条件不足的瓶颈,创新教学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六个特性是应该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延续性。中职教育不能简单的把学生送到某一个岗位就完事,还要考虑他们职业的持续发展,所以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要体现职业潜能和素质的培养。比如,教材内容增加一些行业新发展趋势、新管理理念、职业发展规划等;增加“我的未来职业”栏目开阔学生的职业视野。为此,编写教材的时候应努力结合学生实训技能的培训需要,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深入实训现场,了解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相应的知识支持,还要了解学生分配去向,与接受企业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听取企业界对技工技能知识的需求,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的需求。将这些理念和内容融入教材内,提升教材内容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