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阅读肯定和他的世界有关,同时他的语言又牵扯到世界的描述。” 正如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一校区执行校长李怀源所言,阅读对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阅读整本书成了所有人精神成长的必经路径。近年来,清华附小在多年阅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学科阅读的发展,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据李怀源介绍,该校研究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分科阅读,即分科阅读怎么做。第二阶段是优化分科阅读,即单个学科阅读怎么做、如何选书、怎么实现一本书的多种功能。第三阶段是终极目标,即把所有的学科阅读图书整合起来,比如科学30本,数学30本,语文100本,艺术几十本,根据学习目标从中进行挑选归类,最后形成一个较少数量、较多功能的体系。
目前清华附小正走在第二阶段,并已取得一定成果。一是该校划定了比较整合阅读能力的阅读策略目标。每个年级分基本为四个部分,对应国际阅读能力的四个部分——提取信息重整加工、理解文本重整复述、运用策略形成解释、反思评鉴表达观点,并在每一年级将其具体化。二是学校建立了课程体系。目前该校已经基本挑选了小学6年48本阅读书,兼顾不同门类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并设定了基本的体系建构。三是课程实施。以文学书为例,文学书首先要有文学价值,然后从文学价值再来确定它的教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的交集就是它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这本书和自己阅读应该不一样,因为学校要对学生的阅读发生作用。另外,教师还要提供给学生一些教学材料,比如作者的生平介绍。它不是百度里面搜到的简介,而是一个真正的和作者有关的非常详细的介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材料来决定教学过程。
在李怀源看来,一本书真正走到课堂实现多方面功能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教学结构。整个教学由几个板块组成,学生站在什么位置,这决定着教学性质。其次是工具,如图表、可视化作业等。教师可要求学生将研究成果在“纸”上呈现,当他用“纸”去表现他的想法的时候,他会有第二层的创造和理解。再次是要有任务,就是基于整合情境的任务式学习。最后是适当的教学材料。
全学科阅读对于大多学校而言还是一个新兴项目,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清华附小也不例外。李怀源称该校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传统的力量或者说习惯的力量,也就是说各科教师上阅读课是最大的障碍就是教师自己。教师会产生诸如“我为什么这样上”“我为什么上成这样”等疑问。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教师去听数学阅读课的时候也会疑惑为什么这里面的数学没教清楚?为什么只教思考没有教表现?这些疑惑的产生也是因为缺少新的学术框架支撑,教师所拥有的教学经验都是经典的学科教学,这也就是该校最大的困惑所在。他表示,现在像教语文课一样教阅读,像教数学课一样教阅读的老师太多,但像教阅读一样教阅读,才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