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与朗读指导:从文字走向声音
陈 薇(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 | 2019-09-09
收藏
摘要: 阅读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朗读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有得当的朗读。

  学习能力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重要一环,它既是学生学语文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手段。

  如何认识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出,“阅读是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当中来获取意义的一个心理过程。”《教育大辞典》表示,“阅读是以视线的扫描来筛选关键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形成审美体验的对话过程。”

  从上述关于阅读的定义里,可以归纳出一些阅读的共性特征。第一,阅读是视觉行为,孩子的阅读从识字开始。对低幼儿来说,阅读要从图形过渡到文字,所以阅读一定要以孩子视觉的发展为生理基础。第二,阅读的对象是文字。文字是视觉符号,因此阅读要从识字开始。第三,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孩子学习的途径有两个——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间接体验就是向书本学习。第四,阅读是人脑对于文字的能动反映。孩子的大脑不是一个口袋,阅读不是把读的内容原封不动“装进”脑子里。阅读是大脑对于获取信息的建构过程,每个孩子在大脑中形成的建构不同,因此阅读是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

  阅读是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当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课堂阅读教学来说,朗读是学生从口语进入书面语的桥梁。语言学研究已经证实,学生在入学时的口语水平已达到成年人的90%。因此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在学校进行的语文学习主要学书面语。

  学习书面语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教师可以先从口语训练开始。低年级学生需要过渡,而朗读是过渡的重要桥梁。一年级学生要从逐字阅读过渡到大声读,也就是朗读;到了三年级,学生要学会默读。这一过程是学生形成书面语感的过程。所以朗读是从口语过渡到书面语的桥梁,也是阅读教学当中的重要手段。

  到了高年级,朗读是从书面语回归到更高级、更规范的口语的凭借。成人的口语比低年级学生好,这是因为成人受到了书面语的影响和规范。同时,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和作品形成共鸣,当他需要把共鸣表达出时,写读后感是其中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方式是朗读课文。所以,朗读还是阅读能力的检验手段,在阅读教学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朗读是用声音来表现文字。文字是无声的,朗读是把无声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是把书面语转化成口语的再创造活动。在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读语言文字,体验作品的思想情感,掺入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将视觉符号转化为听觉符号。

  朗读更是一种艺术活动,孩子需要使用一些朗读技巧才能把课文读好,所以朗读是声音的艺术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指在读的过程中不能有读错的字、读漏的词;“流利”指要读得流畅,不该断句不能断;“有感情”指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来传达作品的情感。

  阅读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朗读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有得当的朗读。

  朗读还需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从大方面来说,一是读准字音和语调;二是读通停顿和连接;三是选择好重音,包括语法重音、情感重音、逻辑重音;四是调整语速、语调、气息等等。朗读技巧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加以掌握。目前不少教师在这一方面较为欠缺,所以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针对教师在阅读与朗读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北京教育出版社将于2019年底出版《小学语文文本解析与朗读指导教程》(共12册)。这套书能够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在语文学习中用声音体现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辅助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自学。这套书主要分为文字和音频两大部分。文字部分对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12册书中的全部精读和略读课文做了文本分析和朗读指导。文本的理解和朗读的指导密不可分,教师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指导到位。

  在大力提倡书香社会的今天,在语文课上,让孩子从文字走向声音,用声音表达文字,让孩子徜徉在祖国语言的长河之中,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与责任。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