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家教误区 你规避了吗?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温珮滢 | 2018-01-10
收藏

难点1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家长”

  当下的教育方式正在发生变革,应试教育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意义。然而目前仍有大部分家长,从孩子进入小学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将学习和成绩当作孩子接受教育的重中之重。而面对孩子上学路上林林总总的情况,经常归咎为孩子“不爱学习”“逃避课业”的借口。这种心理状态很难在教育变革的当下为孩子的未来成长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专家应诊

  蔡朝阳(图书出版人,人称“麻辣语文教师”):在这个需要重新认识童年和教育、重新定义学校和未来的时代,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过去,由于严格的应试教育,很多家长将教育等同于应试。而我们越来越发现,教育和应试之间事实上存在着极大的开阔空间。

  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为初级也尤为重要的阶段,很多家长在孩子的这一阶段诚惶诚恐,唯恐他们“输在起跑线”,因此普遍焦虑。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曾说:“我们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是我们却经常忘掉我们曾经是孩子。”童年是一个漫长的魔法时光,每个孩子在其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家长需要怀有一颗谦卑的心,放低姿态去感受孩子的宇宙,守护他们的童年。不要太过急功近利,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更要避免以成年人的要求去衡量孩子。

  在童年阶段,涵咏与沉潜更重要。小学阶段的考试分数与孩子发展的多元智能关系不大,完全不应作为评判孩子未来能走多远的标准。家长只要守护孩子的天性,让他始终保有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就足够了。而所谓“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的儿童观,也并不是家长推卸责任的理由,而是需要真正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观察和体会这个世界带来的新鲜和奇妙。

  每个父母都要选择和面对孩子成长历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而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见招拆招”。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很多之前没有遇到的问题接踵而至,比如写作业、时间管理、性教育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和特殊的视角理解孩子。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而受自己童年经验的惯性影响难免会出现思维定式,同时在职场和社会的影响也难免急功近利,因此需要持续学习,在教育孩子这一环节尽量保持一颗初心,用平和温暖和持续学习的心态,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永恒职责。

  图书“药方”

  《我家有个小学生》(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是一本写给小学生父母的安心之书。作者以一位父亲的身份,通过对儿子“菜虫”6年的陪伴,用53篇温暖的文字,以独立教育工作者的细腻文笔,点点滴滴地记录了儿子“菜虫”小学阶段遇到的诸多难题,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解答了小学生的家长可能遇到的诸如“给孩子选择学校应该以什么为标准”“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怎么办”“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怎么办”“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等困惑。

  难点2

  如何给特殊个性的孩子适合的家教

  惯常的家庭教育的模式和环境,对于比较“听话”和“乖巧”的孩子来说相对比较有效。然而,对于一些比较有特色和个性的孩子来说,如果家庭教育没有从全面、整体和长期的视角观察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那么就无异于谈论一个马拉松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不能只看到半程成绩就开始总结。

  专家应诊

  沈安平(原中国苏州大学讲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牛顿中文学校校长和首届董事会主席,现任牛顿市华人协会会长):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表示,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成长应该是所有教育的主导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天生的学习热情和渴望就是孩子成长的天然动力,而家长和老师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清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

  我的儿子沈岳从小就是一个多动好奇、个性鲜明、喜欢挑战的男孩子。他在1周岁开始在国内上托儿所时,被老师和小朋友看作“问题”孩子。在3岁时到了美国后,由于语言和文化等差异,他又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经常表现出过度兴奋、交友困难、不能很好控制地自己的行为举止等。后来经学校建议就诊检测,被测定为轻度“多动和注意力缺症”。有数据显示,目前这种症状的孩子数量在全世界孩子中占比超过5%,且这一比例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对于学校来说,针对这类孩子的教育更具挑战性。因为无论是对其学习方面的管理还是生活方面的关注,教师都需要倾注更多的细心和耐心,而这对于需要管理整个班级中每个孩子的教师来说并不容易。因此,家长就需要更加关注和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以积极和科学的态度与学校合作,把孩子的个性从负面的影响转化成正面的优势。

  因为性格特征以及特殊情况的影响,沈岳从来都不是非常“听话”的孩子,而我又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家长,因此我们父子之间有时会产生冲突。事实上,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子交流一向是“软肋”,而我也是这种文化影响下长大的孩子——我和父亲至今为止甚至没有一次相对深入的交流。母亲的教养虽细腻,但对男孩的影响却容易显得阳刚气不足。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重新反思和检讨自己,开始重视父子间的交流,从开始的“吼叫争吵”发展到之后亲密无间的学习交流。在学习态度、体育训练到社群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我都站在父亲的角度给予他相对客观的建议和鼓励,逐渐将他从一个调皮捣蛋的“问题”孩子,培养成阳刚气十足的大男孩。

  孩子的个性和精神面貌大多在家庭环境中形成,因此家长不能做教育的“旁观者”,而是教育的“首席顾问”,同时也要不断地向学校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图书“药方”

  《最好的教育在家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集中探讨了对于个性特征明显的孩子的教育问题。该书的主人公是作者的儿子——一个从小多动好奇、个性鲜明、喜欢挑战的男孩。作者通过几十年教养儿子的经验,总结了自己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扮演的父亲角色以及父子的交流状态。书中以父子间的交往与共同成长为叙事主线,自然地融入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并结合中美文化、教育的异同,提出家庭教育的诸多思考,对国内家教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探索性助益。

  难点3

  如何给予“琴童”优质的陪伴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艺术学习的过程“道阻且长”。家长希望为孩子培养起艺术兴趣,但由于自己不懂常常把孩子完全交给培训机构,同时又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在艺术学习的路上困难重重甚至半途而废。

  专家应诊

  施志丽(“牛妈学堂”创办人,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智能时代,孩子的内心更容易匮乏。生活中的一切似乎在未来都可以被机器所取代,而只有充盈的内心才能引导幸福的人生体验与发展。音乐是通往心灵深处的途径之一。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家长值得鼓励,能够让孩子坚持学下来的家长更是值得敬佩。与学习文化课程不同,非强制性的艺术学习会占用孩子的课余休闲时光。在学习初期,他们会出现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叛逆行为和对父母的不满。要知道,学习一项技能很难,而放弃则很容易。在当下这个素质教育越来越不限于通识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培养的是在所有的事物都富足到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获得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初心、理性思考、内心充实而幸福的人。家长需要从长远考虑:当自己老去后,给孩子留下的是极大丰富的物质资源,还是充实的精神世界?

  钢琴是各音乐门类中适合在孩子年幼时进行启蒙的一种乐器。在学习的前期,家长的陪伴作用十分重要。我的儿子牛牛从6岁开始学习钢琴,为此我辞掉了银行的工作陪他去上海求学,并在7年后又继续陪他飞赴美国留学,直到2014年17岁的牛牛以全额奖学金被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录取后才回国。陪伴儿子从小小琴童到钢琴家的14年间,我积累了诸多教育孩子的经验,并开设了上百期琴童父母心理疏导课程。

  牛牛从小就是个比较喜欢专注做事的孩子,但与所有琴童父母一样,我也曾遇到过孩子学琴、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如他们爱磨蹭、沉迷电子产品、顶嘴、青春期叛逆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学习正面管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二者的结合中不断调整和修正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与其他琴童父母的做法不同的是,我并没有学习五线谱等乐理知识,而是主动阅读音乐人物传记,了解钢琴艺术,以便在孩子练琴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与孩子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孩子对于艺术学习的孤独感,也能够增强其乐理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兴趣。

  在孩子艺术学习的道路上,孩子、老师和家长,都有属于各自的责任。事实上,不论孩子学习何种技能,家长都不能做“甩手掌柜”,把孩子交给老师,而是需要学会做孩子的“合作者”,在孩子练琴的时候享受与他相处的特殊时光,陪伴他坚持下来,共同进行一场爱的修行。

  图书“药方”

  《母子琴缘》(福建教育出版社)以被誉为“中国的莫扎特”的国际级钢琴家张胜量(牛牛)从小琴童到钢琴家的成长为时间线索,讲述了牛牛妈陪伴儿子成长、奋斗的点滴生活故事。作者用沁人心脾的成长故事,启发为人父母者:让孩子学习一门乐器或者其他任何技能的最终目的,都不是将他培养成大家、名人,而是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使其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远离喧嚣和孤独,内心丰盈、善良而幸福。

  难点4

  如何培养孩子的适应力

  在现代社会,工作调动十分普遍。过去,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换学校、换老师、换朋友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会把家人留下,自己出门工作,如此反而衍生出许多教养问题。然而,若举家迁移,孩子在这一调动状态下能否适应新环境?是否会因告别熟悉的一切而产生抵触情绪?迁至国外的孩子能否适应新国家和新语言?这些都是面临工作调动的职场父母需要思考的教养问题。

  专家应诊

  沈佳慧(曾任环宇电台新闻记者及旅游节目主持人,旅德作家):在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父母中,大多数人一般只在一个城市中长大,几乎到读大学的时候才会离家,因此鲜有出现转学或需要不断适应环境的情况。

  由于我的先生在苏格兰读完书后又选择到德国工作,孩子也随我们四处迁移、转学,在欧洲接受基础教育。这一变化让我这个原本对于孩子教育充满“虎妈”情节的妈妈有了180度的转变。

  在过去,很多职场父母在面临工作调动时会选择把家人和孩子留在家中,自己出门工作。在东西文化观念的冲击和去存中,我深深感受到把孩子放在家长身边教养,比让他留在熟悉环境中更为重要。其中,适应力是孩子生活能力的重要一环。当然,家长不必刻意让孩子转学,或是改变其生活环境,但是需要鼓励孩子接受新事物,而非局限于一种状态或环境之中。

  对孩子来说,世界就是一个新奇的游乐场,生活就是一本书,家长需要认识变换的环境不会对孩子产生想象中那般难以适应的影响,反而会激发出孩子活跃、创新的思维和挑战新鲜事物的勇气。许多亲人和朋友曾为我担忧,认为这样搬来搬去对孩子不好。一开始,我也确实花了很多时间与孩子沟通,让她对新生活有些憧憬,以免产生排斥心理。但我渐渐发现,这样的搬迁不仅没有让他中断学习,却让他增添了前所未有的适应力。转换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未必完全是件坏事。在幼小的心智发育还未成熟时,家长需要从旁协助他自我成长,帮助他在新环境中找到脾气秉性相投的好朋友,建立新的生活圈和社交范围。家长需要修正传统固化的观念,利用变化的环境培养孩子的适应力,让他们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练就一身本领。然而,这一过程最容易忽视的也是家庭生活中的小事、琐事,因此很难巨细靡遗地从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教导。因此,家长需要“用心”——用心去观察孩子、用心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而不是照本宣科,有样学样。

  图书“药方”

  《适应力》(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从作者曾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启,通过一篇篇关于教养的小故事,生动、深刻、细腻地讲述了她陪伴孩子在我国台湾地区及英国、德国等共6所幼儿园及2所小学学习、成长的故事,引领读者体验不同文化的国家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作者用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体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和教育现况,从而让读者认识到:德国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重视孩子的特质,培养孩子的专长,增强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力,才是教育的重点。

  难点5

  如何带领孩子开启 “户外之旅”

  由于日常功课繁重,在闲暇时光又有电子设备相伴,加之城市空气污染以及来自各方的不安全因素,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已经越来越习惯于长时间呆在幽闭的房间中。很多孩子甚至患上“大自然缺乏症”——社交能力差、沉迷电子产品、四肢不勤、统感不敏。而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等问题也使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专家应诊

  枭帆(亲子育儿导师,原上海电视台资深媒体人):作为一个生活在德国的华人妈妈,我深知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特色带给一个人身心上的积极影响。而面对快速成长的一双儿女,我更希望能用母亲的爱与耐心,善待他们的每一次成长体验。

  事实上,旅行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局限性,只要家长带着孩子走向户外,共同感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沉浸在这种优质的亲子时光中,就足以带来开心和愉悦。我的儿子“阿迪”和女儿“甜妞”都非常热爱户外运动,他们喜欢泡在户外泳池中玩耍,也享受捉壁虎的乐趣,喜欢在家门口的小树林里穿梭,也热爱与邻居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在这些与大自然和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怀有对事物的好奇心,也有着善良、本真的淳朴心。对于现代家庭来说,走出家门不仅意味着让孩子暂时放下电子产品,享受自然为心灵带来的沉静,还能够培养起孩子观察力和想象力,让他们珍视身边的环境,因此更加热爱艺术和阅读。

  给孩子培养好习惯,家长不需要事必躬亲。作为无拘无束的孩子,自由就是他们的天性。因此父母需要在合理的条件下,为其提供充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改变固有的保守思路,不要认为开阔孩子的视野就是要带他乘坐飞机,住星级酒店。对于“走出家门”,家长需要从观念、态度和行动上给予孩子以帮助和参考。在观念上,家长需要不断审视亲子关系以及传统旅行带来的根深蒂固的误区。事实上,只要父母人在、心在,带孩子打开家门就是最好的旅行。家长要有“家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的意识,增加与孩子内心深处的黏着度,从而实现不露痕迹的教育和引导。在态度上,家长要懂得,自己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家长需要有“育儿先育己”的态度,做到自由平等地对待孩子,与其共同成长。在行动上,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社区和亲子活动,利用闲暇时光带孩子走出家门,去徒步、攀爬、观展……只要人在、心在,亲子间的“旅行”可以随时开始。

  图书“药方”

  《走出家门就是最好的旅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德国华裔妈妈的育儿创意书。作者从亲子游、家门游、探险游、主题游、创意游等方面一一道来,将艺术列入修行之中,使之成为旅行乃至人生的一部分。书中分享了一个国际范儿原生家庭的亲子生活方式和成长故事,系统地讲述关乎孩子情商和能力培养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各种小幸福、小骄傲。很多家长也许难以实现国际游,但可以近郊游、家门游,以端正的思想过好每个生日、节日,拿起笔陪孩子共同涂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