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香校园建设中,环境的打造作为“硬件”不容忽视。随着“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推行,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书香环境,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
各具巧思彰显校园文化与教学特色
为体现学校的书香特色,各校在建设校园环境时各具巧思。大到校园整体环境,小到教学楼阶梯,很多学校从不同着眼点营造着“书香”二字。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中心学校依据“一室一境”“入室即入境”的文化理念,打造了独具风格的“书香十景”,如彰显“博采众长”办学理念的“磐石之韵”、体现学校精神“礼、智、毅、和”的“展翼之屏”、温馨雅致的读书乐园“书海驿站”、展示学校各项特色活动的楼梯文化等等。为弘扬经典文化,该校还设立国学雅舍——地面是棋盘,配以黑白两色的坐垫,如同星罗棋布的棋子。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第三实验小学存书从“0”起步,率先达到并超过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人均15册的标准,其校园内外的读书格言、名言警句、宣传画,橱窗内的读书专栏、廊道里的“藏书票”作品、开放书架以及教室里的读书园地等各种设计共同构建了立体化的校园读书环境。河南省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在注重走廊文化的同时,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对班级装饰色系进行了统筹。据该校校长连金义介绍,该校结合年龄段特点,班级色调从低段的浪漫粉红启蒙开始,然后过渡到中年级的浅蓝知行色系,再到高年级的绿色修远色系。在县城里,学校没有追求华而不实的绚丽装饰,而是针对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把儿童因素放大,力求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则细致到在教学楼的台阶都贴上了不同的暖心短语。
部分学校则围绕其校园文化特色进行了书香环境打造,如贵州省贵阳市东山小学依托“阳明文化”,努力打造“乐学东山,唯求其是”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极具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学校门厅凸显“乐教乐学 求是臻善”校训,校园里石书、石壁、石栏上镌刻着王阳明的生平、故事以及他告诫后人的做人做事道理。江苏省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与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在童话教学方面极具特色,其书香环境也彰显了这一特点。前者为校园每一处建筑命名,教学楼是大“童话城”,宿舍楼是“呼噜岛”,学生餐厅叫“甜甜街”,音乐厅则是能实现儿童艺术梦想的“梦工场”。此外,校园里还有童话悦读书院、迪斯尼剧场、童话博物馆,每个班级都以童话故事或者童话人物命名,一个班就是一个童话世界,班级布置围绕阅读的童话故事展开。后者在走廊上点缀着各式的童话人物,让孩子步入校园就犹如进入童话世界。教学楼楼梯两边,是该校独有的童话书推荐墙,一本本翻开的“书”模介绍了优秀的童话图书。该校对学校外围墙还进行了设计,即将一篇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变成壁画描绘在围墙。
目前,学校追求“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据山东天成教育集团校园文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其在帮助学校打造校园文化时,一般都会收到结合历史背景与环境背景进行设计的要求。如福建省泉州市某校要求将闽南特色融入校园文化。山东东平县某校则要求结合其历史背景与环境背景进行设计,即结合以荷为主的历史文脉以及白佛寺的环境背景进行设计。
合理设计增强实用性
在实用性方面,书吧、图书馆、楼道成为书香校园环创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据天义第三实验小学校长任建明介绍,该校48个班级教室门外的开放式书架,尤其突出“书香环境”的实用性。其存书种类齐全、充分考虑不同学段的阅读需要。并兼顾全班共读的特点,因此深得学生的喜爱;书架进行开放管理,学生在早午课前、课间、自习课、午读课时可自由取阅图书,并可把喜欢的书带回家读。在十里中心学校,除书吧、图书馆与班级读书角之外,“中文在线”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电子书,可很好地弥补纸质书的局限性。该校散放在校园内的10个书箱也成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处。行知实验小学则将学生作品裱糊放在学校楼道,做成书法墙。
一些专业机构则会考虑通过材料的合理使用,来体现环境的实用性。天成教育集团校园文化部在帮助学校建设校园环境时一般使用材质较好的钢结构和铝塑板,以及水晶布、水晶雕刻字等材料,既增强整体格调,也增强实用性。比如,在走廊学生作品展示区域,公司会用材料对区域进行一定规范,并通过设计使得作品可以替换但是不影响整体美观。
由此可见,校园环创对文化内涵、艺术手法与实用性都提出了一定要求,学校对专业环创机构也提出了需求。行知实验小学校长冯浩、十里中心学校徐诗鹏、任建明、连金义等多位校长皆认为学校有必要寻求专业机构帮助。总体而言,书香校园的环创主要注重合理性、吸引力、个性化、交流与展示、亲子阅读区等因素。
对于部分农村学校及新办学校而言,资金也是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内黄县第七实验小学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早在2014年进行校园环境创设时就想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但限于资金缺口而无法实现。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第三实验小学原本是一所村办小学,各种原因导致其经济方面有较大困难。在2011年启动书香校园建设时,该校因“钱”制宜,力求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追求方便高效、经济适用、能够随时更新,实现“有书读”;2013年,学校划归教育局直属管理,其规模逐步扩大,现有48个班级近3000名学生。在进一步沿用朴素的“开放书架”的同时,学校增加了电子图书、阅读机等设施设备,参与开展“大阅读”教育实验,探索阅读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