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北欧营地教育协会主席、全国自然教育网络理事)
□刘海颖(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结合自然生态类研学实践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具备的发展优势因素、条件等,请您谈谈该类研学实践将呈现哪些发展趋势或者前景?
■研学实践教育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出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研学实践作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新载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路径,是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新方法。各省市地方的学校在落实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因地制宜注重本土资源的选择,资源上多半以红色、古色、绿色等研学实践为主,尤其是自然生态研学实践教育被广为关注,比如武汉市依据《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实施意见》结合湖北省《关于加快推进我省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见》,以中心城区28座公园为载体,于2018年启动“武汉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暨公园大课堂第二届自然教育笔记评选活动”,组织发动150所中小学校参与,开启了中小学生自然教育及生态研学的“武汉模式”。再比如,重庆持续开展的重庆市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时至今日已经六届,依托市委宣传部“梦想课堂”平台联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11部门,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节点,为公众提供绿色环保、感恩自然、身边博物学等自然教育课程,开展自然生态研学实践教育。江西在全省推行的三项文化教育活动中特别指出自然生态研学实践教育,拟通过绿色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生态环保知识学习,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加强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从以上省市例子来看,自然生态研学实践教育作为研学实践的一个类型,容易开展又备受管理者关注,加上全国甚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步调,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在北京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热爱自然情怀、科学治理精神、携手合作应对五点要求,更是给自然生态研学实践教育指出了方向性的意见,让教育自然发生。
□就您的观察研究和实践参与来看,目前自然生态类研学实践教育在总体规模、细分类型及特色模式方面具体表现如何?
■自2016年研学旅行指导意见出台以来,研学实践教育服务市场热度持续上升,未来作为一个行业,其市场规模和空间广阔。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总体参与研学实践的学生人数从2016年200万人次到2017年340万人次发展至2018年40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了125亿元,人均消费在3117元/次。当然各种实体存在的研学实践机构约有1.2万家,分别从事主题实践课程活动,就自然生态主题课程的开展来看,相关机构类型多半以自然保护地、城市公园、学校社团、教育机构等为主,规模化活动开展参与人数约占整个研学实践人数的30%。研学实践作为必修课,对于学校来说多半会以本校校本课程为基础,开展走出去的校本课研学实践延伸课程。比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的自然博物学选修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课堂教学开始到学段学习再延伸至学年考察,给学生以自主选择,在研学实践过程中不会出现学生厌学不愿意主动参与的现象。
□目前,自然生态类研学实践教育仍存在一些容易忽略的问题乃至误区,请您就此谈谈该类研学实践项目在研发和推广中尤其要注意哪些方面?
■就目前课程的开展来说,多半学校或机构会组织前往诸如5A景区或国家公园这样的地方,忽略了身边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城市公园,不妨多以在地化公园、农事基地等资源为依托,依照学生自身发展学段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认知规律,进行关联性自然类课程研发。同时在课程研发阶段最好听取学校、家长、学生多方需求共同参与设计。
□从目前推进状态来看,该类研学实践教育在哪些方面存在重点提升或者有待挖潜的空间?
■当前,传统学校教育仍然是主流,作为研学实践教育尤其是自然生态实践教育尚未能被主流教育所推崇,如何与学校课内教育也就是国家课程有机结合需要重点思考。自然生态实践教育只有得到教育部门的鼎立支持,比如将其纳入学分或必修课,再或是以自然校本课的形式先入校开展相应导流课程,才能避免边缘化。要做到自然生态教育生活化,就需要推动自然与人文的有效结合,比如成都七中负责高中语文教学教师蒋昕宇 ,用自然生态中的植物作为教学引导点,很好地开展高中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校园散步、回家路上甚至逛公园的时候看到某种植物就能联系到自己的教科书,家长对这种可以提分的模式愿意接受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