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研学:一种专注 多向发力
2020-04-15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向平 海洋 潮鑫

  在各类型的研学资源和基地中,博物馆以其百科资源丰富、场地适宜、受众面广泛、安全性高而具备优质的研学实践教育实施基础,在教育部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中,近百所博物馆(包括纪念馆、科技馆、自然科学馆)被列入其中。 一方面,博物馆研学成为主题研学的热点;另一方面各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目前已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具备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研学实践课程,并逐步向体系化方向延伸。有鉴于此,本期研学实践教育专刊特别针对博物馆研学这一细分板块进行报道,并选择已列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公布名单的6家博物馆进行案例呈现,以期为博物馆研学以及其他主题研学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做法。

  长江文明馆

  突出水源教育 多种学科融合

  自2019年初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以来,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自主开发研学主题活动及课程共计72门,内容涵盖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水情教育、民族民俗教育等多个方面,开展研学活动及讲授课程多达363次,接待学生总计达3.4万人。

  据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研学负责人樊贤介绍,作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长江文明馆开发了一系列以水源教育为特色的研学课程。其中“大河守护者联盟”深受广大中小学师生欢迎。研学指导教师通过讲述武汉水资源分布情况、污染现状和危害,教会学生掌握污水处理过程所需要的试剂和仪器,使学生理解过滤、沉淀、吸附等科学专业词汇的含义。同时,通过模拟污水处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过滤、沉淀、吸附等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动手操作肥皂水实验让学生掌握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通过蒸馏实验的演示让学生掌握硬水软化的方法;通过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学到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该课程以一种探究式的方式结合科学实验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实验方法,培养青少年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深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该课程与中学的物理、化学课程结合较为紧密,也深受学校方面的认可。目前,该课程上线不到半年时间授课次数20余次,接待学生量接近1000人。

  自然科学教育中的“马门溪龙的秘密”则受到了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欢迎,授课次数60余次,上课学生人数3000多人。

  长江文明馆在课程研发过程中,主攻科学、工程、艺术、数学等多门学科有机融合的课程,旨在全面拓展学生素质,拓宽学生视野。同时,针对该馆展览资源和科普空间教育资源开展了展厅参观与科普空间课程相结合的馆教结合研学活动。

  未来,长江文明馆将朝品质化的方向发展。该馆力求在市场环境中沉下心来,真正让学生们玩有所得,学有所获。研学课程要真正做到探究性、教育性、安全性和公益性的结合,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上海电影博物馆

  两大主题突显光影艺术教育

  2019年,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研学工作实现一次较大的跨越和发展。电博结合场馆资源特色,设计针对不同年龄、认知层次和学生规模的电影研学实践活动,主要分为“光影行走之旅”及“光影艺术课堂”两个主题。

  “光影行走之旅”让学生“玩中学”。它于2019年5月1日上线,将博物馆的重点展项串联成游玩的路线,设置趣味问题,让小朋友一边游玩一边了解电影的历史和奥秘。同时,电博设计了“小小电影家”征集评比活动,让小朋友记录下光影研学的点滴。目前,这项活动覆盖学生近3万人次。

  “光影艺术课堂”则涵盖了三个相关活动:“普拉斯诺镜”研学课程、“心绘电影——新中国70年电影海报创意设计大赛”、“电影面面观”研学讲座。

  “普拉斯诺镜”课程在5月的上海科技节上线推出,小朋友通过体验展区互动装置、手工制作课件,直观了解电影原理,认识电影的起源与发展。目前开展课程近30场,受众逾1000人次。

  “心绘电影——新中国70年电影海报创意设计大赛”在2019年6月启动。大赛旨在吸引青少年重温优秀的经典国产影片。为此,电博策划了配套的电影海报主题创作课程,精心挑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上映影的70部影片,让小朋友以美术、手工的方式为这些电影重新创作海报,共开展25场课程,受众达1000人次。同时,上海电影博物馆还特别策划了2场以“电影海报”为主题的讲座,邀请手绘海报名家和著名设计师带领学生们踏上电影海报之旅,线上线下受众达3000人次。几个月来,大赛活动辐射至上海市各区少年宫、青年活动中心及院校,收到300余幅作品。

  “电影面面观”研学讲座从2019年1月起,在内容形式上以“电影+”的方式与音乐、建筑、科学、文艺、时尚等不同领域作跨界结合,并紧跟校本资源与时下热点,邀请各界学者教授作为讲座嘉宾,形成专家导赏、电影赏析的讲座模式,以激发青少年对电影的兴趣及提高电影的艺术鉴赏力。

  据上海电影博物馆社教策划李蔚介绍,该馆目前正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学习总结各地研学基地在研学活动策划、课程开发、接待讲解等方面的优秀做法和经验,力求使后续研学工作得到有效提升。

  徐州博物馆:开发多亲子考古体验课

  近年来,徐州博物馆坚持思路项目化,项目具体化,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推动博物馆硬件建设与软件服务同步提升,为研学提供更加优质的基础保障。

  亲子教育活动是徐州博物馆为家庭观众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徐州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开展“土山汉墓探秘——和爸爸妈妈一起学考古”研学活动。

  土山汉墓作为徐州博物馆陈展工程的一部分,曾经在徐州地区形成了一阵“土山考古热”。2015年徐州博物馆举办的为期4个月的“挥动镐铲—土山汉墓模拟考古”活动获得江苏省田野考古“公众考古奖”;2016年联合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汉晋—探知地下的空间”带领全省30余位中学历史老师了解土山汉墓。然而对于大多数亲子家庭观众而言,对土山汉墓还相当陌生。为了弥补家长与孩子的这个知识空白点,徐州博物馆开展了此项活动。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研学教育利用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为家长和孩子讲述土山汉墓的传说、墓主人之谜、考古发掘中相互关联的小故事等形式,让大家对土山汉墓形成直观认识。博物馆还特地邀请专业考古人员结合故事中出现的相关内容以及自身考古工作的经验,现场进行场景还原,并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土山汉墓知识问答竞赛。

  教育员制作文字拓片展板,让亲子观众以家庭为单位,通过识读石头上的文字,了解文字的用途以及文字背后的故事。考古专家现场讲解,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一线考古的工作流程和规范,演示了手铲等发掘工具的使用方法,并指导参与者在“模拟考古小天地”中进行考古体验。

  这项活动突破了以往“参观+讲解”的传统模式,避免知识的灌输与枯燥的说教,拓宽了传统意义上亲子教育活动的思路和理念,以博物馆自身浓厚的历史、科普知识为依托,以遗址遗迹为纽带,将家长和孩子的文化需求、休闲娱乐及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活动课程实现了生活化、特色化,并关注亲子的情感体验。

  厦门科技馆:三大模块构建科学研学

  厦门科技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近20年的科普展览经验,尤其是近10年来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馆教育功能。2016年起,该馆响应研学政策,截至目前服务学校超过90所,展厅教育活动年开展超过700余次,受众学生累计13.8万人次。

  据厦门科技馆高级主办周文婷介绍,科技馆从“学生体验”角度出发,发挥其“基于实物体验”和“基于实践探究”的科学特色,研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动手探究甚至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加深其对自然科学学科的认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科技馆的研学教育内容分为三大模块——课程教育、展览教育和拓展教育。

  《消化大冒险》是厦门科技馆受欢迎的特色研学课程之一。该课程授课对象为10~12岁学生。该课程已在6所学校开展,受众学生超过千人。该课程结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我眼中的生命世界》和四年级上册《吃的学问》两节课中的知识点,依托厦门科技馆人与健康主题展区中“自助餐桌”“食物消化旅行”“食物消化工厂”“保护消化道黏膜”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通过展品深度体验结合知识经验,理解“食物中六大营养素及特点”“人体消化系统及消化过程”的知识点,学会简单的“蛋糕烘焙”技能,理解“健康饮食、膳食搭配”的概念。该研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讨论和发现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厦门科技馆通过引导学生按照“观察—发现—提问”的脉络带有思考性地感受体验展品,对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一步通过实践获得经验。这是一个猜测、归纳再到印证的思维历程。在这个阶段,学生将经历探究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发现科学规律的全过程。课程主要以学习手册+资源包的形式进行开展。通过多次接待研学团队,厦门科技馆得出的经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评估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目前,厦门科技馆主要通过家长反馈、学生反馈及教师评估三方共同完成。

  今后,厦门科技馆计划与学校成立工作室,共享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进一步开发深层次、适合学校、具有厦门科技馆特色的课程内容。

  江西省科学技术馆

  探索“请进来”+“走出去”双研学模式

  江西省科学技术馆(以下简称:“江西省科技馆”)的研学形式主要分为“请进来”和“走出去”两大类。“请进来”是指把参与研学的对象邀请至江西省科技馆进行科普教育主题学习。这种形式根据研学对象又细分为扶贫教育和非扶贫教育两种。“走出去”是指把科普教育带进江西省贫困乡镇小学,目前此类研学已走进20多个贫困县的30多所学校,服务学生5万多人次。

  据江西省科技馆科学教育部主任何瑾介绍,研学课程主要分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两大类。自然教育主要包括玩转牛顿科学实验系列课程、T博士讲科学系列课程及比特创客教育系列课程。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用电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等系列活动。生命教育活动已开展30次,活动受众学生达到1000人。科学课程开展次数160余次,课程服务学生人数达3万人。

  牛顿系列课程由教师结合小实验以及互动游戏带领学生一步步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在T博士系列课程中,T博士讲科学让儿童在自主设计、自由创造、不断改进、趣味竞赛的体验中,理解电、齿轮、杠杆、力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在比特系列课程中,比特实验室采用创新人才培养的“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学模式,积极引领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和创客教育。

  目前,江西省科技馆的课程以自主研发为主,课程引入与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在自主研发方面,一方面对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知识,江西省科技馆科普老师自主创新研发科学课程;另一方面结合其现有展品,开展各类研学活动。在课程引入方面,安排老师学习优秀的科学课程,引入成熟的课程体系及配套设施。在参观学习方面,江西省科技馆参加全国各类研学培训与经验交流活动,借鉴优质的研学模式与课程,不断提高教师能力与研学课程质量。

  江西省科技馆践行开放式课堂理念,在课堂上以引导为主,培养孩子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过程中实施分组比赛模式,使孩子在竞争中的同时学会合作。最后在课堂上组织一个作品分享,孩子们自己组织语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和总结。

  未来,江西省科技馆计划引进更多的精品科学课程,扩大扶贫研学范围,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研学中来。

  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解锁防震教育新方式

  甘肃省兰州市地震博物馆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将地震预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宣传、研究、观测地震的综合性场所。兰州市地震博物馆依托自身资源开发了“探秘地球,了解地震”“抗震性能大比拼”“地震来了怎么办”3门研学课程。截至2019年12月底,该馆接待研学团队20余批次,共1500余人。

  2018年底,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研学项目得到教育部批复。博物馆专门成立研学课程开发小组,依托博物馆自身资源,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完成课程研发。为保证课程内容的正确性,博物馆请相关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评审,并根据专家建议对课程内容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博物馆开发的与课程配套的资源包括壁画馆讲解词2套、PPT课件2套、课程文字内容3套、趣味答卷3套、地震科普动画3 部及地震救援图册1册,并购置了活动开展所需的拼图、应急包、孔明锁、古建筑构件模型、心肺复苏演示教具模型、避震演示教具模型等教具。

  其中,“抗震性能大比拼”这门课深受学生们的喜欢。课程主要面向初高中生,通过教学互动和模具实操体验,让学生们了解古今经典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知识及建筑抗震原理和技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敢于探索、大胆实践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时长约2小时的“复原建筑物构建积分”环节,需要学生们进行团队合作,动手复原中国古代经典木构件建筑模型,以此了解古代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通过多次接待研学团队,博物馆得出经验:研学活动的开展并不一定严格按照设计好的流程进行,而要善于根据来访学生人数灵活调整研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流程,确保活动保质保量开展;其次,研学活动的开展并不仅限于在馆内进行,“进校园”也是一种好方式。

  未来,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的研学将以探究式学习为完善方向,研学课程设计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地老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同时,在设计研学课程时一定要加入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