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间,借书的学问你知多少?
佚名 | 2016-01-13
收藏
摘要: 钱钟书说:“男女之间,借书的学问是很大的。”《围城》中写有“男人肯买糖,买衣料,买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为什么?”因为借了书,是要还的。在这一借一还中,一本书作为两次接触的借口,这是男女恋爱的开始。等暧昧情愫慢慢发酵,最后就演变成一场爱情。

22.jpg


钱钟书说:“男女之间,借书的学问是很大的。”《围城》中写有“男人肯买糖,买衣料,买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为什么?”因为借了书,是要还的。在这一借一还中,一本书作为两次接触的借口,这是男女恋爱的开始。等暧昧情愫慢慢发酵,最后就演变成一场爱情。
    电影《朗读者》中,中年的纳粹女看守请求十几岁的少年为她读书,畸形的爱情在朗读声中变得耐人寻味,最后,凯特温丝莱特扮演的美丽女看守,宁愿服刑也不愿意暴露自己是“文盲”。
    那些年,他也曾向你借过书吗?也许是最流行的漫画、小说,也许是电影 《那些年》中,沈佳宜借给柯景腾的参考书,有的书还回来时做了“小动作”,有的书则有借无还,变成青春中淡淡的牵挂……
    建立人际网络的方式同样如此:你麻烦了朋友一次,算是借了一个人情,人情总要还的,当下次再还的时候,关系就更近一步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上一辈给我们的箴言:“没事别麻烦别人。”很多善良的人,他们什么事情都自己处理,从来不爱请别人帮忙。能自己解决的无论多麻烦也要自己完成,不能自己解决的甚至放弃也不愿开口求助别人。在这类人的三观里,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他们的行事原则。
    然而,这类“好人”的人脉网络,却往往挺单薄。因为,当我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时,我们就缺少了建立关系的缘由。
    有一次聚会,晚上10点多,我看到王老师已经无法坐地铁了,于是跟他说不如我开车送他。他说:“你有点绕远啊,不麻烦你了。”我说:“你知道吗,好的人脉关系都是互相麻烦出来的。”他一听这话,立马释然了,大大咧咧地坐上我的车:“OK,拉我去承德。”于是,我们就成了相互“麻烦”的朋友。
    这被人称为“富兰克林效应”,因为美国国父富兰克林的一段轶事:有一次,他很想与宾夕法尼亚州立法院一个议员合作,但这个议员是个难缠的铁石心肠的人物。如果你是富兰克林,你会如何处理?看看那个议员有什么需求?找个中间人?还是“不打不相识”跟他干一架?富兰克林用了另外一招。他知道这个议员的私人藏书中有一本绝版的稀世图书,于是就询问议员是否能把那本书借给他看两天。议员同意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正如富兰克林所描写的:“当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对我说话了(他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而且很有礼貌。后来,他还向我表明他随时愿意为我效劳。”富兰克林把他借书所带来的成功归结为一条简单的原则:“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忙。”换句话说,要使某个人喜欢你,那就请他帮你一个忙。
    富兰克林效应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人们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当请求对方帮忙时,你在给对方一个暗示:“我就是你喜欢的人啊。”于是,对方就被催眠了。你们俩也就成了小伙伴……
    不过,当看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时,有的朋友就会想:原来麻烦别人也能交人脉啊?那太好了。我要买辆车,管人借个十几万,不但能开个好车,还能交个人脉,还省好多钱,真是一石三鸟啊。
    这是一个很脑残的想法。你把这个麻烦抛出去,那就真的是个麻烦了。别人不会因为这个忙而跟你成为朋友。他们的回应是:“药别停。”
    因此,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忙是可以请求别人帮的。首先,这个忙不会给对方造成真的大麻烦。否则对方会马上建立防御:你小子到底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其次,尽量不要涉及金钱这样的利益关系。人脉更多是一种个人感情,一旦牵扯可以精打细算的利益,就会变成劳资、雇佣、购买的关系。即便真的有利益关系,那也最好不要将这种帮忙看作是搭接人脉,而把它看作一个契约。
最后,一定要及时还。人际关系的核心行动是“来往”。《围城》里讲最好的谈恋爱的方式是“借书”,因为有借就有还,这样就有了“来往”,一来二往就暧昧了。建立人际网络的方式同样如此:你麻烦了朋友一次,算是借了一个人情,人情总要还的,当下次再还的时候,就可以暧昧了。


(转载于百度阅读)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