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9月10日正值教师节,北京外研书店举办乔迁开业庆典,外研书店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北外国际大厦内,分上下两层,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名杰,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外研社名誉社长李朋义,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德忠,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外研社社长蔡剑峰,著名汉学家艾恺等嘉宾和书店新老读者到店祝贺。
海淀区作为北京科技大区、教育大区、文化大区,目前共有487家实体书店。虽然前几年实体书店面临经营寒冬,但海淀区委区政府出台了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着实体书店的发展。这几年实体书店已开始逐步回升,并出现了很多新的业态。陈名杰表示,外研书店乔迁开业,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外研书店要打造成为京西地区的文化地标。彭龙对书店的定位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实体书店的地位是网络书店所不可替代的,我们喜欢读书的传统应当保持下去,希望外研书店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在立足北外的同时,成为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的骄傲。蔡剑峰提出,外研书店是外研精神、外研文化、外研品牌的践行者,外研书店要发挥好外研社的窗口优势,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64天,一次外研速度的展现。外研速度在外研社的蓬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蔡剑峰看来,外研书店的开业就是一次外研速度的展现。
据外研书店总经理助理付帅介绍,外研书店从决定搬迁到完成搬迁,从设计到装修、搬家,仅用了64天时间。书店的员工共同战斗,通宵达旦的情况很常见;到了最后一天图书上架的时候,全社员工都主动上阵,团结让书店赢得了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蔡剑峰对此这样描述:“这就是外研精神,外研社既是一个能够慢工出细活、有很强工匠精神的团体,也是一个能够在需要的时候爆发出外研速度的团体。”
3万种书,一扇中外互通的窗口。北京外研书店前身是外研社读者服务部,1993年创立之初,就定位为语言文化专业书店,依托着北外优势的外语研究资源,和外研社这一专业平台,外研书店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全面的语言学习资料。经过20年发展,成为了广大读者心中的语言学习圣地。有读者表示,如果在这里找不到想要的外文类书籍,那么在其他地方可能也不会找到了。尽管有些夸张,但是足见这里的书目之全、种类之丰富。
外研书店总经理王鸿对记者介绍,新书店随着面积的扩大,业务也有所增加。一是在保持原有的外语特色之外,增加了一楼的人文社科区;二是扩大了原来的儿童图书品种和范围,新增了儿童阅读区;三是新增了咖啡和甜点,供读者休闲和举办文化沙龙;四是未来还会增加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
未来,外研书店会用好外研社和北外的优质资源,把教师培训、重要外事活动引入到书店,举办更多有特色和品质的文化活动。据记者了解,书店将继续开展四类主题活动:一是流动书店,书店每年都围绕外研社的暑期教师培训,举办现场售书活动,“流动的外研书店也是一道风景”,未来还将把老师们引到书店中来;二是名家讲座,书店邀请过艾恺、张剑、辜正坤等中外名家举办讲座;三是举办诗会,书店接连举办“致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致信仰: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诗会,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四是夏令营,今年暑期书店就举办了“相约海淀:海淀通史展小小讲解员公益夏令营”活动。
多元拓展,一个可以延伸的空间。在外研书店,读者不仅能够沉浸书香,畅游书的海洋;还能享受到现代书店的多元服务,拥有一处独特的文化空间。
外研社正在转型,从出版社转向教育服务提供商,转向文创企业。因此,外研书店作为出版社的展示窗口,特意预留了3C展示平台。新的北京外研书店将是一处富有外语特色的综合性阅读文化空间,在这里,读者将会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化产品,聆听到各国学者的精彩讲座,与家庭的成员一起分享阅读带来的乐趣,同时店内还提供手工制作的咖啡饮品和甜点。其中,咖啡馆的打造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这一业态的引进对于中西文化交融、中外读者聚集的北外来说,恰逢其需,自开业以来顾客络绎不绝。未来,书店还将销售国内外一线文创品牌的商品,成为北京海淀区的特色文化地标。
蔡剑峰将这个文化“空间”解释为“可以不断发生、发展的地方,成为让更多人发挥创造力的大平台”。他说:“希望外研书店成为海淀区文创地标、阅读推广基地,下一步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远大的理想是成为国际的地标,希望更多国际人士到这里来。”
陈名杰也对书店未来的发展提出了3个建议。一是依托外研书店,以沙龙或论坛的形式,打造国际化品牌活动;二是与“书香海淀·北京阅读季”开展更多合作,走进社区、军营等,让更多人得到书香的熏陶;三是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将外研书店打造成文创基地、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