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

张新泰 | 2017-07-11
收藏
摘要: 梁衡在长期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他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他为当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示范,成为一道“标杆”,为文学评论界开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为读者奉献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
“梁衡经典散文”(3册)梁衡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72.00元(册)

梁衡在长期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他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他为当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示范,成为一道“标杆”,为文学评论界开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为读者奉献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梁衡不仅是全国读者喜爱的作家,更是新疆读者的好朋友、老朋友。虽然他已出版过多部散文集,但一直以来,我们希望能出一套他的更全更新,具有西部特色的集子。借新疆推进文化惠民“东风工程”之机,终得如愿,铸成“梁衡经典散文”(《红毛线·蓝毛线》《天山雪·祁连月》《心中的桃花源》)大型丛书。

  梁衡著作颇丰,作品在国内已有相当多的版本印行。在编辑“梁衡经典散文”丛书时,我们至少在三点上做到了出新:一是尽量选用作者最新的文章,如《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麻田有座彭德怀峰》等;二是努力挖掘作者抒写新疆和西部题材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未发表过或已散轶的作品,如《西藏日记》《耳朵湖,罗布泊》等;三是兼顾对作者的研究,在书后附了作者的著作、学术和入选教材情况等3个《年表》。此次出版的3卷本“梁衡经典散文”丛书,除以汉文版编辑出版向全国发行外,还以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同时出版,以满足新疆各族读者的期待,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梁衡的散文之美,并随着他大气磅礴的文字感悟中华文化的精深,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边疆文化的瑰丽。

  梁衡的散文之所以能写出大人、大美、大理、大事、大情,是因为他具备了大思想、大理念、大胸怀、大修养、大手笔,从而产生了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的精美散文作品。

  在“梁衡经典散文”丛书中,处处可见梁衡的写作之功。写人物,写伟人,写大写的人,梁衡写得新颖而深刻,角度新、观点新、内容新。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富于创新,通过一篇篇人物散文,向读者打开了一扇扇隐藏在不经意处的暗窗,给读者一个别样的视角去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在《这思考的窑洞》《假如毛泽东去骑马》等描写伟人毛泽东的文章中,可感受到作者对伟大领袖满满溢出的崇敬之情,又可感受到梁衡作为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思考者、著述者,对历史的反思和慨叹。这般书写既区别于一般同类题材的写作,从根本上远离了盲目、狂热的浅陋,也不流于茫然、空洞、乏力的历史虚无主义,取而代之的是历史积淀后的大肯定、大选择,进而流露和展现出的就是对党的事业的真情挚爱,对祖国、对民族未来命运的深深祝福。

  梁衡一直不断地在追求美、探索美、发现美。他追求自然山川美,并把这种发现之美、追求之美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感到美的力量和美的震撼。如《石河子秋色》把石河子的小城之独特写得淋漓尽致,生动鲜活。字里行间跳跃着饱满的情感和睿智的思想火花,表现出他对开拓建设者的崇高敬意和美好祝愿。文中称石河子新城的美人蕉“她不是纤纤女子,该属于丰满型的美人”,还有“衬着那花的宽厚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再如形容石河子的杨树时写道“高高地挤成一堵接天的绿墙,令人想起那绵延的长城,有那气势和魄力”。石河子虽是一座塞外的小城,但在梁衡的笔下,这小城却勃发出势如破竹的生机和活力,这座军垦小城在他的文字里有大美。在梁衡看来,美文的标准应有3个层次,即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在写作实践上还不能丢了形式美。关于这一点,他是自觉的实践者,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写作观和艺术风格。

  梁衡曾在文章《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中说:“文学艺术家常幻想自己的作品能够使洛阳纸贵,万人空巷,但便是许多部最激动人心的作品加起来,也不如一件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政治事件牵动人心。作家、艺术家既求作品的轰动效应,那么最有利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好的依托,好的坯子,亦即好的题材,借势发力,再赋以文学艺术的魅力,从大事中写人、写情、写思想,升华到美学价值上来,是为真文学、大文学。”他认为,“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都去写政治,但是,也不能都去回避政治。至少我们在创作导向上要提倡写大文、大情、大理,写一点有磅礴正气、党心民情的黄钟大吕式的文章。”这让我想到了梁衡先生写的有关大西北等地的山水散文,《这思考的窑洞》《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特利尔的幽灵》等作品,无不选取的都是大事件、大题材。

  梁衡的作品感情真挚,以情写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是真情真心,是大情大爱。这种真性情、大性情的流露,在作品中屡见不鲜,不胜枚举。在《西北啊西北》中,作者饱含深情地说:“多么壮美的河山啊,你在西北行走,无论在甘肃、在青海、在新疆,也无论在冬天、在夏天,你只要一抬头,就会看到那皑皑的雪峰,他飘着白须,那样高远,那样肃穆。你开着车,车走过青海湖,走过天池,走过喀纳斯湖,他们静静地躺着,明净的水面那样深沉,那样含蓄。”“我从西北回来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一闭眼,脑海里就是那皑皑的雪山,那明镜般的天池,那滚滚的黄河,那一望无际的戈壁,还有那些在山河大漠间工作的可敬可爱的人们。”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只有对西北,对辽远、浑厚、壮美的大西北充满深厚的感情和至高的敬仰,才能写出字字传神、句句凝情的美文来,才能在即便长时间离开西北,而西北的壮美山水和可敬可爱的人们仍然鲜活地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难以忘却的永恒记忆。这是深情,情深似海动人心;这是大情,情大于天,天地为之动情、助威,成就了梁衡作品的不朽和辉煌,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遵循和典范。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