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东北流人诗文集成(第一辑)》是“2011—2020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并得到2017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助。
清代东北流人就是清代统治阶级认为有罪而被强制迁徙(即流放或贬逐)到东北地区的人。清代东北流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群体,他们在清代特别是清前期东北的开发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清代东北流人来源复杂,有官宦文人、三藩降卒、起义者及其家属和大量刑事犯。其中,庶民出身的刑事犯占据大多数,有一部分是官宦名士。杨宾在《伍敬玉五十寿序》中感慨道:“当是时,中土之名卿硕彥,至者接踵。”(《晞发堂文集》卷三)虽然官宦名士仅占流人总数的一小部分,但他们或曾身居显位,或以诗文名动天下,是流人中的明星。有清一代,有案可稽的文人名士即有数百人之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文化名士主要有陈之遴、郝浴、陈梦雷、卫既齐、函可、季开生、丁澎、张缙彦、董国祥、左懋泰、戴国士、吴达、张天植、方拱乾、方孝标、方登峄、方式济、吴兆骞、英和、铁保、裕瑞、刘凤诰等人。康熙时人丁介曾有诗曰:“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出塞诗》)虽为夸张之词,但也说明当时关内的许多名士因各种罪名被流放到辽阳。在这些流人之中,许多是有较高文化修养或某些专长的官吏,所以他们在流放地或者被聘用从事某些文化活动,或者自由从事某些文化教育职业,对东北边疆的文化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史学界称之为“流人文化”。清代东北流人的到来,在实现垦边戍疆的同时,也客观地将中原先进文化传入东北地区,特别是通过这些流人发展经济、创办教育、著书立说、成立社团等活动,带动了东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使东北由蛮荒社会进入近现代的文明社会。因此有历史学者说:“清朝入关后,影响东北的主要文化是流人文化。”
该书对八位清代东北流人的十部诗文集进行点校整理,包括戴梓《耕烟草堂诗钞》、戴亨《庆芝堂诗集》、徐灿《拙政园诗集》《拙政园诗余》、杨宾《柳边纪略》《大瓢偶笔》、丁澎《扶荔词》、陈之遴《浮云集》、英和《植杖集》、张缙彦《依水园文集》。对每一种文献都选择最佳版本为底本,广泛参校别本及其他史籍,正讹补缺,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首尾完整、质量较高、可信赖的最佳版本,为研究者提供便利。该丛书的整理严格遵循古籍整理规范,体例完善,整理方式科学,改必有据,暂不能解决的问题付之阙如,以待贤者。该丛书的特点和优势,一是“专”,专收清代东北流人诗文文献,即有清一代被流放到东北地区的人及部分随行或探视亲友所著的诗、词、文等;二是“全”,丛书名为“集成”,计划一辑接着一辑完成,力争将清代东北流人诗文文献收罗完备;三是“珍”,该丛书点校整理所用底本、参校本有许多是未刊清代东北流人著述稿本、抄本,尤其是一些散失在海外、国内未见或稀见的珍稀文献,版本价值高;四使用便利,该丛书汇集清代东北流人诗文文献各版本,点校整理,并附“点校前言”,简要介绍该书的作者生平事迹、内容、版本流传情况及学术价值,为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较齐备的信息和材料,使用格外便利。
该书版本选择恰当,整理体例完善,校勘严谨,文字准确,是一部整理水平较高的古籍著作,学术价值较大,为研究者提供有关清代东北流人较齐备和可信赖的研究资料,必将促进清代文史及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深入开展,出版后社会反响较好,被辽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辽宁省出版工作者协会授予“2017辽宁好书”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