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北京,作家。著有《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千魂》及“催眠师手记”系列等。
《催眠师手记Ⅱ》高铭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4月版/48.00元
关注常态人类的非常态精神空间
高铭曾说自己是客观的“社会观察者”,其最负盛名的两部作品《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1月版)和“催眠师手记”系列,便是他对社会中两个不同群体的观察记录。《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描述了精神病患的世界,是“非常态人类”的“常态精神世界”;“催眠师手记”系列着重展现了“常态人类”的“非常态精神空间”。二者不同的是,前作中的精神病患,住在医院、看护所等地,虽然危险,但大多“与世隔绝”;“催眠师手记”系列中的各位主角,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可能是你是我,他们无处不在,所以更加可怕。相同的是,这两本书都是非虚构写作。
“人很有意思”的念头很早便在高铭的心中发芽。随着对人本身的探讨,逐渐延展到对人的认知、心理,以及非正常人领域的猎奇。高铭自述,“关注和研究精神病人这类群体,并非是从某个事件开始,而是慢慢渐变的过程。”
也因此,高铭曾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等神秘机构,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写出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2013年起,有了前作的铺垫,高铭开始将视角转向更多普通人,思考他们是如何接受不同于自己的另一类群体的?他又开始持续深入催眠诊所、心理诊所,获悉珍贵一手资料,用一个个真实案例,直面当代人的心理底线,寻找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共鸣。这也是其另一部作品“催眠师手记”系列的前戏。
随着对这类群体的深入了解,高铭发现,人们用“正常”和“不正常”这样的简单标准来划分人群的思维是多么浅显。这种观点在“催眠师手记”系列中得以延续并深化,透过多个“正常”人的案例,让更多的人发现,其实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未必如我们想的那样,那里有太多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人的精神深处,同海洋一样深广,如宇宙一般神秘。
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够了
相比“催眠师手记”系列第一季《催眠师手记Ⅰ》(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版)着重“催眠不是为了沉睡,而是唤醒”,第二季《催眠师手记Ⅱ》则着重“我们挣扎在左或右,却忘记了平衡”。从“唤醒”到“平衡”,为什么要作如是强调?高铭对此回答说,“这也是我在整理第二季资料时领悟到的。通常人们把事物归于正反两面:好的或者坏的。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稳定状态来自于自身的平衡,而非好的或坏的。有时候,我们过于注重正反两面本身,而忘记了最重要的——正反存在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去掌握平衡。这个平衡,其实才是人性,而非某种绝对意义上的善或恶,光明或者黑暗。然而在深度接触案例后,我才惊觉人们精神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神秘的灰色地带值得让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发现,并且去包容。”
为此,“催眠师手记”系列中的故事虽取自真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却因尊重原型受访者的隐私,将许多案例交揉在一起,打乱案例原型的身份、背景、细节、特征等等,再经过拼图一般的重新处理后创作成书。这种破坏之后的再创造,使本书既保留了纪实档案的真实性,亦增加了如推理小说般的故事性,而高铭也有意顺应这一风格,将“催眠师手记”系列打造成季播剧的系列形式,每季十余个故事,陆续出版。
通过大量卷宗的心理分析和催眠案例,高铭发现,“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够了,另一只要用来多看看自己。”“《催眠师手记Ⅱ》虽讲述催眠,亦希望写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紧张,还原现代人心理问题背后隐藏的困惑和煎熬,引发人们去思考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高铭说,希望读者读完此书,“把自己的内心摆在镜子前”,正视自己,并学会减压,尝试交流与倾诉,千万不要忽略沟通。其实,世界一切都很好,有问题的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