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何为旅行的意义?

董晓磊 | 2017-09-01
收藏
摘要: 日前,毕淑敏的《破冰北极点》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正逢她的《恰到好处的幸福》销售过百万册,双喜临门。到底为何有如此多的读者,喜欢她的作品?

毕淑敏


 日前,毕淑敏的《破冰北极点》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正逢她的《恰到好处的幸福》销售过百万册,双喜临门。到底为何有如此多的读者,喜欢她的作品?我们向她的策划编辑约稿:就写点什么吧,就如她在书里写的那般,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董晓磊(编辑)

  2016年7月27日,65岁的毕淑敏登上了北极点——一块位于北纬90°00′00″的巨大浮冰——站在这里四下眺望,目力所及之处,皆可以称之为“南方”。

  至此,她已经走过全球73个国家,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去北极点当然会有点风险,但世上最可怕的险境,是凡事万分小心”。后来,毕淑敏又一鼓作气去了南极,书稿正在修改,待不久以后出版。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破冰北极点》是我为毕淑敏做编辑的第9本书。自2013年起,她先后在博集天卷推出了《恰到好处的幸福》《非洲三万里》等9部作品,其中,《恰到好处的幸福》销量已逾100万册,《非洲三万里》也超过了30万册。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自2013年起,毕淑敏由博集天卷策划推出的所有图书单品,销量都在10万册以上。

  这些年来,我眼看着年过花甲的毕淑敏一个字一个字地创作新书,不敷衍,不烦躁,不放弃。为了写好游记,她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阅读史料,甚至把家都搬到了首都图书馆附近。为了写好新书中关于园艺的篇章,在前阵子《破冰北极点》新书发布会的前一天,她还在顺义的某所学校旁听生物学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她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从未停止学习和进取,能够拥有这样的榜样,是出版人的大幸。

  为了让好的作品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作为编辑的我们做了如下努力。

  首先,重新对毕淑敏的文集进行定位,提炼卖点,做最独特的产品策划和设计。

  在《恰到好处的幸福》出版前,有前辈建议我们在封面上画上两只狗,理由很简单,当时热销的一本散文集封面上有两只猫。我们婉拒了前辈的好意。不画狗,做独立的产品设计。

  为了寻找到与文字调性相符的图片,我们的团队翻遍了站酷、网易LOFTER、插画中国、堆糖、涂鸦王国等网站,先后与40多名优秀画家和设计师建立了联系,前后调取了超过2000张图片和照片做比。定稿之日,我打开文件夹数了数,这本书前后做过29稿封面,最终确认的方案,是第30个。

  其次,做好自媒体营销。

  大家都说出版是夕阳产业,我倒觉得:我们的用户从未像今天这样聪明,随着互联网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读者们的阅读趣味进一步得到提升,分层现象也更加明显。这是一个拥有广阔市场的蓝海,每年都会迎来海量新增用户。

  2013年至今,正是各种自媒体平台如日中天的腾飞时刻。为了让毕淑敏的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小组,帮她做各种排版和编辑工作。两年来,“毕淑敏”这一微信公众号已经聚拢了数十万粉丝,在自媒体时代,这支由铁杆粉丝组成的“禁卫军”是一支巨大的力量,为我们产品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在《直到长出青苔》中说:“我以为真正的美丽,是可以通过时间考验的东西。时间,有着压迫、不赦免任何人的腐蚀力量,以及将所有东西归还土地的意志。能够耐受这些而留存下来的形与色,才是真正的美丽。”我以为整段话其实也可以概括毕淑敏作品的气质——乐观、豁达、积极,是她畅销30年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而她的作品中最核心的卖点,其实只有两个字:真诚。

  在《破冰北极点》的最后几章,毕淑敏写到在北极点闭目冥想,忽然看到双亲的容颜,她引用英国诗人威廉·柯珀的话——柯珀6岁丧母。在母亲去世47年之后,53岁的柯珀写信给朋友,“可以坦诚地说,我没有一个星期(或许可以准确地说,没有一天)不想妈妈。”——那一瞬间我的心变得柔软。父母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最后一层屏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余归途。毕淑敏没有丝毫矫饰,将自己最本真的感受与读者分享,就像是在世界尽头,我们一起谈论着人生这场孤独的旅行。在毕淑敏的带领下,世界层层叠叠地向我展开,这一刻迷离的面目,下一刻就会清晰;这一刻不能释怀的人,下一刻就会得到原谅;这一刻不能接受的现实,下一刻就会变得容易理解。我们不断地消除着自我的狭隘、偏激和片面,一点一点苏醒,活到老,醒悟到老。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旅行的意义、出版的意义。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