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当代著名作家,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2011年,凭借《你在高原》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著有《古船》《九月寓言》《家族》等。
编者按:自《你在高原》于201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暌违五年,张炜的最新长篇小说《独药师》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小说以山东半岛的养生秘术为背景,将时代与革命交织。与之前充满寓言和哲理的书写不同,《独药师》用更为简洁而富有张力的方式描述了半岛地区养生世家的传奇故事。与他以往小说相比,《独药师》更具故事性和传奇性,被认为是张炜具有突破意义的转型之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批评家陈晓明表示,《独药师》让他想到帕穆克的《我的名字叫红》,表现的也是在文明的转型时期、文明的塌陷时期,来理解一种民族的心灵、来写出一段历史的存在。通过对季昨非这个小说中的人物,张炜回到了更加丰富的历史,他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包容的世界。以下为张炜本人在《独药师》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经出版社授权刊登,标题为编者所加。
创作中虚构需要根底
《独药师》这本书开始动议很早,不是10年、8年,而是接近20年的时间。这本书的问世,人民文学出版社付出了很多的辛勤劳动。《你在高原》的文字量很大,有的时候宁可写一部450万字的《你在高原》,也不愿意写只有30万字的《独药师》,因为特别难写。翻看传统文学的历史,写养生的书籍很少。武侠小说可以、网络小说也可以。纯文学写作需要语言的条件、思想的条件、精神状态以及整个人的格调的把握,这是非常困难的。
大概在30多年之前,我在胶东半岛接触了《独药师》当中的一些资料。其中一个是辛亥革命。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人中,只有少数人才知道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徐镜心。谈论辛亥革命历史时,常说的一句话即“南黄北徐”,“黄”就是黄兴,而“徐”谈得很少。基督教在北方登陆最早的地点,就是烟台地区的蓬莱和龙口,龙口有很大的教会、教堂,还有新学、西医院。这所医院就叫怀麟医院,这是美南浸信会在中国建立的第一所传教医院,它的历史比现在北京的协和医院整整早了20年,协和医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亚洲创办的最大的现代医院,而怀麟医院,不查专门的资料却压根儿都不知道。
虚构需要根底。徐竟的人物原型叫徐镜心,也就是“南黄北徐”中的“徐”。我在写作的时候,非常愿意把一些原型人物谐音化,或者保留几个原字,这样使想象有了根底。徐竟如此,麒麟医院也如此,它在这本书里面就不叫“怀麟医院”了。书中所有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原型。比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主张改良和教化的王保鹤,原型叫王叔鹤,他是同盟会里面的一个老人,但是他最后被清政府给凌迟处置了,死的很惨。还有艾琳这个人,原来叫艾达,他也是真实的人,后面在协和医院里工作,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伊普特院长这个人物,同样也实有其人。
它最贴近历史的原貌和真实
回顾一下在我所有的虚构作品里,可能这一部《独药师》最贴近历史的原貌和真实。期间我怀抱着一点小小的私心,我老家烟台龙口这个地方,对中国的新文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山东大学,是中国重要的一所北方大学,它的起源跟我书里说的那个教会有关系,当年的留学生都是从那里到青岛,再中转到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出去留学。同样它也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之一。同盟会的北方支部就在烟台,主要活动地点就在龙口。它下辖北京、天津、东北三省、新疆等广大的北方地区。
我当年查阅资料的时候,徐镜心让我敬佩而又不解,他仅仅活到40岁就被杀害了,他的全部热情都投入了革命,随时作好了献身的准备。徐镜心最让人着迷之处在于起义,在东北、整个辽阔的北方地区,他不知道策划了多少个大大小小的起义,这样的一个人物很是打动我。他几乎没有其他的爱好,全身心投入了革命,将生死置之度外。而就是这样一个全心革命的徐镜心,竟然还写了一本关于养生的书,名字叫《长生指要》,可想他是多么关心自己的身体,但是他最关心的身体,却要随时准备献给革命。
养生在中国,特别是在胶东半岛地区,那是一个大本营。大约在秦始皇时期,没被杀掉的那一批养生家还留在原地,那些秘笈还留在胶东半岛。
据我了解,在民国清末时期,大概在胶东半岛,每一个城市和村庄里面都有专注修炼长生的人。历史的文脉留存在今天,有时候是以变形的方式呈现的。现在半岛地区没有炼丹出现了,但是还有这种文化存在着。鲁文化覆盖、淹没了齐文化,长生文化常常是口耳相传,有的时候它是一个隐脉,想要割断它很难。这种东西表达出来也非常困难,要么写不出来,要么写一个皮毛,要想写清楚、写准确,想要写得让一般人可以用感性和理性去把握的话,那就更难了。所以这部《独药师》现在才呈现于读者面前,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