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为中国教育改革鼓与呼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倩 | 2016-05-06
收藏
摘要: 他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创造了上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的“黄金时代”,他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急先锋和第一人”,一生热爱教育,教改之心始终未泯。

  他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创造了上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的“黄金时代”,他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急先锋和第一人”,一生热爱教育,教改之心始终未泯。

  刘道玉

  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等职务。1985年获得法国政府授予的密特朗总统最高勋章;2008年被全国媒体评选为30名教育风云人物;2013年被《科学中国人》杂志评选为杰出的大学校长。出版教育专著多部。

《珞珈野火集》刘道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版/48.00元

  刘道玉 : 你是我今年接受采访的第一个记者

  1981年,45岁的刘道玉出任武汉大学校长,这是当时中国高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在他任职的8年,这所坐落于珞珈山下、东湖水畔的高等学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师制、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第三学期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各种改革举措在此同时推进。年轻的刘道玉校长,对历史悠久的武汉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由此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他的系列改革观念,与蔡元培当年在北大“兼容并包”的思想隔着时空遥相呼应。也因此,有人称他为“武汉大学的蔡元培”。理想主义的刘道玉,想把武汉大学打造成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他在任的8年间,武汉大学师生获得了38项国际水平的奖项,其中有32项是国内首创。但武大的改革在1988 年2月10日戛然而止——那天下午,刘道玉被突然免职。即便如此,刘道玉对于教育改革的初心始终未变,在被免职后的20多年中,他依然没有停止对教育的研究和思考,仍然为教育改革摇旗呐喊。他先后出版了5部教育著作,发表了150多篇教育论文。刘道玉从70岁开始,坚持写札记,将自己对教育、社会和人生百态的观感,以随笔形式写出来。2016年出版的《珞珈野火集》就是这样一部随笔集,书中收入的137篇文章,涵盖“冷眼看教育”“桃李满天下”“科技双刃剑”“社会广角镜”等7个方面,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读来获益匪浅。为此,本报特别专访了作者刘道玉。

  采访之前,记者悄悄地跟责编张春晓打探,年事已高的老校长是否有可能接受我们的专访,责编当时发来了一条让记者从头凉到脚的短信:估计接受采访的可能性不大,刘老师刚出院,现在还在修养期,不过我可以试着问问。期间我正好跟领导在武汉出差,很想借这个机会去当面讨教,但听到这番话之后,真的有点沮丧。张春晓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老校长发了采访请求短信,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这让她高兴之余也很意外。得到这个意外惊喜之后,为了尽早商定见面时间和地点,我马上发短信联系了老校长,他给我回了一条短信,让我和领导都很感动:“……你是我今年接待的第一个记者,我之所以接受你的采访,是因为我跟商报有感情……”看完短信,领导当即决定要跟我一起去拜见老校长,作为武大“黄金时代”的毕业生,领导不仅对商报有感情,对武大,对武大老校长更有感情。前去拜访的路上,我们特意精心准备了漂亮的鲜花,以示我们对老校长的敬意。4月12日下午两点,我们准时按响了老校长家的门铃,出来迎接我们的正是老校长本人。

  教育改革必须以实验来推动

  武大老校长刘道玉是著名教育家,长期研究和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问题,这是大部分人也是记者采访之前对他的认识,但采访中记者发现,他不仅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有很深入的研究。在对“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为什么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为什么现在的教育只有教育而没有教化,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等中国基础教育诸问题的回答中,刘道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没有走出科举教育的误区和传授知识的窠臼,学而优则仕的学习目的仍然在起主导作用,科举考试是以考取仕,而现在的应试教育,也仍然是为了将来进入仕途,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土壤在中国极其深厚。“教育改革必须以实验来推动,而中国的教育改革长期以来仅仅停留在领导的口号中,没有任何实践性的举措,1992年以后,中国教育有发展,以发展代替改革,而不是带动改革。”刘道玉开始说话还略带疲倦,一进入教育主题,声音就变得洪亮,中气十足。刘校长说:“我国的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从教育理念的源头上改起,需要在全体国民中进行教育改革的启蒙,还必须以实验来推动改革,不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艰苦努力,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是很困难的。”没有长期的观察和调研,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很难有如此精准的把握和认知。刘道玉的回答可谓一语中的。

  “钱学森之问”破解之道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来到301医院探视94岁的钱学森,征求先生对国家制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意见,在谈完科技规划的意见之后,钱学森补充了一个教育问题,也即“钱学森之问”,并引发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时间各种解读可谓五花八门,但刘道玉告诉记者,这些解读都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更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钱学森之问’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刘道玉认为,很多官方以及非官方的解读都没有把这个核心问题找出来。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10余年来,刘道玉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采访中,他向记者详细讲解了他所设想的破解方案。该方案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互相联系的,而且都具有可行性。“首先教育模式上要以SSR教育模式取代已经过时的‘三中心’(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教育模式。SSR教学模式,既符合创造性教学的原则,也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中第一个S代表自学(Study independently),第二个S代表课堂理论(Seminar),而R代表科学研究(Research),这三种学习方式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由浅入深的推进过程,都体现了学习者独立自主的特点。其次教育体制方面应转变教育部的领导职能,改革大一统的教育体制,精简机构设置,下决心解决大包大揽的现象。最后创造教育需要从少儿抓起,因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大学只是收获期,而播种和耕耘却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少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思维尚未定势之前,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最佳时期,这对培养杰出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刘道玉如是说。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