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长篇报告文学《大成昆》:英雄筑成昆 人民创历史

张陵 | 2024-05-14
收藏

图片6.png

《大成昆》

作者:陈果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该书入选2023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四川省2021—2022年度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2022年度四川省重点出版专项资金补助项目。

作家陈果新近创作出版的《大成昆》一书,是一部倾情倾心的优秀长篇报告文学。该书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为背景,聚焦成昆铁路建设项目,站在新时代回望那段日渐遥远的历史,描写那些可歌可泣的岁月,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书写自己历史的故事,突出国家战略主题,唱响时代主旋律,是一首动人心弦的英雄主义之歌。

成昆铁路是中国西部交通的一条大动脉。随着时代的发展,成昆铁路战略位势更加突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对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作家陈果心中有一种使命感,也有一种敬畏,想回溯历史书写新老成昆铁路修建历程、守望历史凝炼出来的文化精神。他用脚丈量着铁轨,一步一步向历史纵深处走去,在无数的历史碎片里寻找解锁历史密码的钥匙。他读懂了这条铁路,开回来一趟满载精神财富的“文学专列”——《大成昆》。

《大成昆》这趟文学专列只有五节车厢。第一节车厢“先行者”,描写成昆铁路建设“三起三落”的来龙去脉,梳理出历史的主要线索。第二节车厢“铁血者”,讲述的是成昆铁路建设者的故事,主体是铁道兵和铁路工人。第三节车厢“捍卫者”,讲述的是成昆铁路建成后几十年的那些事,成昆铁路历经风雨,改变了沿线各族人民的生活、命运,带动了沿线新型城市的建设,推动了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第四节车厢“蜕变者”、第五节车厢“接力者”则描述了成昆铁路的新时代风貌,讲述了老铁路的新故事。有力道的叙述,凝聚起并夯实作品“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主题内涵。

弘扬自力更生精神,讴歌英雄主义构成了这部报告文学的主旋律基调。作品提供了一组数据:成昆铁路穿过70多条断层峡谷,200多条泥石流沟,66处滑坡地带,有500多公里线路位于七至九度高烈度地震区。建设者们修建桥梁近千座,开凿隧道400余座……透过这些数据,我们完全可以还原修建这条铁路的艰巨性。另一组数字则显悲壮:修筑成昆铁路的12年间,建设者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以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大无畏精神,以牺牲2500百多人的代价,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数不胜数的塌方、涌水、岩爆、泥石流……两组数字放在一起不难读出,成昆铁路的建设者们书写了新中国一段青春传奇、一部英雄史诗。第三组数字很简洁,但意义重大:成昆铁路建设项目凭借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组数据充分证明,这条英雄铁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中国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推进中国工业现代化。而在高铁时代,更是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想想看,中国自己的方式正是成昆铁路的建设者们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而今,铁道兵已成为一个消失的兵种,当年的建设者已经老去,但作品告诉我们,他们的精神将永存,他们的信仰、意志、英雄品格,已经汇聚成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作家心目中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人民,他们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干部战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技术人员,是力虽微小的个人,但汇聚起来就有一种不可战胜的英雄力量,组成了英雄的群体,筑起了英雄的丰碑。勘测队员攀陡崖,越激流,上山到顶,下沟到底,“为铁路必经处的山体、岩层、洞穴、河床验明正身,开出‘体检报告’”“女爆破手铁道兵女战士胡清碧,在学中干,干中学,天天与选雷管、加工炸药包、装炮眼、引爆这些危险性极高的事情打交道,学到一身爆破本领。不管微小爆破,还是一次性引爆八十吨炸药,胡清碧都能自如地和炮眼“对话”,没出过错,新手变专家。为排查哑炮,刚入党不久的冷长明冲进隧道,不幸遇上最后一个哑炮炸响,他整个人被埋在碎石堆里。120天后他重新回到工地,继续当爆破手,但他身上多了100多块终身无法取出的碎石……这样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正是他们,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世界性的筑路奇迹。

(本文作者张陵,系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稿人:焦 翊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