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以科幻探索未来社会发展可能性

王云霞 | 2024-06-25
收藏

图片23.png

书名:《石碑》

作者:王艺博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一种未曾有过的神秘病毒悄然在人类社会流行,最终导致人类肌体石化,变成石像,而科研工作者对其一无所知。在这种绝望中,社会骤然失序,引发一系列末世混乱……面对这种陌生的病毒,人类是等死还是自救?人类文明到底会走向何方?人类社会到底要以怎样的组织形式才能获得更健康的发展?这就是科幻小说《石碑》想要揭示的主旨。

《石碑》是“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者是王艺博,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出版。

科技设定是决定科幻小说是否好读的关键因素。《石碑》设定的这种新病毒,是探索外星球的宇航员带回地球的。作者王艺博曾说:“这部作品里最硬核的大概是这个病毒了,一开始我想塑造一个更加真实的病毒,我看到一种病毒叫马铃薯纺锤块茎病,这种类病毒可以通过植物表面的损伤感染高等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的症状,也可以通过花粉和种子垂直传播,这就有了我小说里病毒的雏形。”所以,小说中的这种病毒既有现实病毒的影子,更有科幻的成分,这会极大增强读者的代入感。作品还对病毒的特性、传播特点以及尝试治疗的探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运用了大量医学专业知识,并进行了合理的科幻想象,使作品具备了硬科幻的特质。 

《石碑》成功创造了一个被病毒威胁的未来世界,在这里,疫情失控,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些独特而富有想象力的设定一开始就给予读者强大的情感冲击,把读者置于一个巨大的悬念之中。而作品节奏张弛有度,结构依情节冲突而设置,时空几度变换,阅读性强。故事以主角即当年亲历科学家接受自称记者的幸存者后裔的采访展开,整本书以采访的形式推进,主角与记者,有问有答,有回忆有叙述;主角的回忆里,又加进许多引人入胜的“扣子”,还引入了梦的连通、四维空间、主副人格等概念,增加了神秘感,引发读者进一步阅读、试图解开谜团的欲望。全书情节真真假假、亦真亦幻,读者们仿佛置身于几十年前(相对于采访时间,即2122年)那场席卷全球、几乎要引发人类灭绝的疫情之中,目睹疫情的爆发、激化以及得到防控的全过程。直到故事结尾,一切才豁然开朗。

在角色塑造方面,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个在这场疫情中努力钻研、全力坚持的科研团队,黄瑞江、周海涛,“我”(程锦云),江涛,冯文驹,孙婉莹,马斯克……他们性格各异,有的沉稳坚毅,有的爱发牢骚,有的冲动急躁,有的细致谨慎……面对病毒,他们有着不同的行动和表现。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坚持真理,坚持科学,责任心强,就像黄瑞江所说:“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就算为了自己身上的细胞,我们也得努力地活下去。”特别是对主人公的刻画,从自认这个团队的学习、辅助角色,最后却成为一个关键人物,在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料被失去理智的民众摧毁后,终于写出了关键的数据公式,最终扭转疫情。这些情节,都表现了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担当和作为。

《石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对现实的深度思考。在科研人员揭开复活节岛石像与此病毒的神秘关联后,引出了曾感染了相同病毒的外星人。而这些外星人,不仅引导、帮助人类解决了危机,作者还进一步升华主题:人类文明到底该怎么发展?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我”与导师的对话,把人类自私的本质、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利用一切资源的无穷欲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种畸形的恶性循环,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灭亡。”在与其他星球文明的对比中,作者又进一步展开了对人类如何才能健康发展的反思,主题不断深化。在作品末尾,作者设计了一个以科学为导向的未来社会组织架构。

总的来说,《石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科幻小说,是“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年纪虽小,但已很擅长把控情节,并试图对世界现实进行探讨,想象和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未来世界,其文本表现了一种指向现实和未来的审美倾向。作品虽然尚有完善的空间,但整体而言,不论从情节还是主旨来看,《石碑》都是一部合格的科幻佳作。

供稿人:王 茜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