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的钟声》
作者:谭楷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ISBN:9787545572223
当我合上《华西坝的钟声》,脑海中一直浮现着一千四百多年前“药王”孙思邈对习医者提出的四字箴言“大医精诚”,在我看来,罗盛昭、陈志潜、吴和光、邓显昭等华西人都是这一祖训的真正践行者。
感谢谭楷先生,这位在华西坝钟声里长大的作家,悉心收集历史碎片,逐一访谈大医后人、学生,用近三十万言,向我们展现从战火烽烟到民族复兴的大医群像。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
细听华西坝的钟声,振聋发聩,激荡人心!
民族危难时,它每一个声响都是出征的号角;和平建设时,它每一次跳动都是奋进的鼓点。
济生以精: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大医之精,指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广泛穷尽医学本源,专注勤奋,毫不懈怠。
曾在华西坝生活、学习或工作过的大医,求学期间是万里挑一的顶尖学者,学成之后是各专业领域的顶级专家。
“中国公共卫生学之父”陈志潜,192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后成为当年仅有的十六名毕业生之一。定县五年,他骑着小毛驴开展调查,带领当地百姓改造水井、厕所,修建公共浴室,开展农村卫生现场培训,以平民情怀、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在一片空白的中国公共卫生领域,建立起便宜、安全、有效、必要的卫生保健网络。“定县模式”成为世界初级医疗保健标杆。即使到了八十岁高龄,他还要坐着被戏称为“永向前”的手扶拖拉机下乡调研。
曾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蓝天鹤,三次弃学从军的曹振家,父子校长、两代名医的曹钟樑和曹泽毅,曾获莫尔思金质奖章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救护伤病员的胸外科专家杨振华,捐一亿元用于麻醉科规范化培训的麻醉科专家刘进……他们竭尽心力探究医理,终其一生勤勉不辍,《华西坝的钟声》展现了他们对专业至精至微的要求。
厚德以诚: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大医之诚,指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谭楷先生笔下的大医群像,医德训诫似乎就隐于华西坝的钟声里,时时聆听,时时遵循。
被称为华西“刀神”的吴和光,医术精湛,大道至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华西协合大学附属医院第一任院长,创建了西南地区第一个神经外科。他说:“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而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更要重视医德。”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把国家补贴给他的博导经费全部拿出来,让学生买医学书刊。温和谦恭的吴老唯一一次骂人,就是因为有位学生未经同意在论文上署了他的名字。
牺牲在南京空战中的中国空军第一位“王牌飞行员”岳以琴,捐赠遗体的邓显昭夫妇、杨振华教授……他们医德昭彰,以惠苍生,大医之风,山高水长。
书写大医:中观历史宏且入微
得见大医群像风华,仰赖谭楷先生勤勉的写作,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谭先生亦遵从了大医精诚之训,《华西坝的钟声》是他“尽力为故乡华西坝留下些文字记录”的又一力作。
与以往的写作一脉相承,谭楷选择有深厚感情的写作对象,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谭楷先生采用浸入式采访,综合观察、调查、查文献、寻照片等多种手段,以扎实的采访和客观的报道为底色,再现真实人物的言行举止与精神世界,用深情的笔致和细致的描摹重建历史的现场感和可信度。
本书的立意,借用历史研究中的“中观历史”概念来看,介于书写国家民族层面的宏观历史与社会大众造就的微观历史之间,挖掘大量被遮蔽的史实,弘扬大医精诚的价值观,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落到实处。
写作上,借用科幻评论中的“宏细节”概念来看,《华西坝的钟声》相对于传统的微细节,通过超时空图景的手法,字里行间隐含着超越事实的本源性思考。“岳以琴,书写在南京上空血誓”一章尤其突出,让读者体会到“时间中的时间”这一历史折叠感:
中国唯一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1年,成为蜀国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载体;
九百多年后的1138年,南宋名将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深夜留宿,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
再过八百年后的1937年,南京空战前夕,年仅二十三岁的岳以琴深夜写下《我的自传》;
八十多年后的2021年,谭楷先生又将这些英雄的高大背影定格在《华西坝的钟声》中:
而今天的读者,未来的读者,定会在不同时空中打开这本书,将这伟大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复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全书读毕,我深感意犹未尽。那些在书中一闪而过的大医,如在峨眉山月下寻找长胡子的青蛙的刘承钊、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忠恕、曾在小天竺街进益产科学校学习的韩素音……他们的故事肯定更精彩。
期待谭先生再挥如椽巨笔,再次书写华西坝大医的传奇。
(本文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出版学院)段弘)
供稿人:焦 翊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